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杭东元  葛志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81-2181
目的:探讨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2年12月~2004年6月期间300例人工流产术患者随即分为2组,A组150例,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B组为同期同等条件下要求人工流产150例,予以常规扩张宫颈方法。结果:A组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无痛率为100%,B组无痛率为22%,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A组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B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2.66%。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执行腕部及手掌手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超声引导系统,可视下经腋路阻滞臂丛神经;Ⅱ组采用传统的异感或以腋动脉解剖标志定位予以阻滞臂丛神经;局麻药均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结果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是(16.23±5.4)和(25.82±7.85)分钟(P〈0.01),镇痛维持时间分别为(388.72±93.65)和(296.33±102.27)分钟(P〈0.01)。阻滞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3.3%)(P〈0.05)。两组副作用误刺血管分别为(1例)和(7例)(P〈0.01)。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异感或血管旁解剖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更快,阻滞时阃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我们麻醉医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它也是观察我们麻醉质量的指标之一 ,如果全麻停止 2h意识仍不能恢复就导致苏醒延迟 ,现就近 6年来全麻中发生苏醒延迟 2 0例教训及处理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例中 ,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在 2 0~ 74岁间 ,术前神志清 ,为非神经手术病例 ,全麻插管常规以安定、异丙酚、芬太尼及琥珀胆碱按公斤体重计算后静注 ,行气管内插管 ,术中 1%普鲁卡因复合液 (含 0 .1%琥珀胆碱及 0 .0 0 1%芬太尼静滴 ,并适量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 ,在术前 10~ 2 0min停用麻醉药 ,最长苏醒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老年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的风险评估表并评价效果。
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74例和2022年1—5月的同质患者153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成两组:非POD组和POD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并确定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Homs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一致性。根据OR值对所选变量进行赋值后建立POD风险评估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风险评估表的预测效能。将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截断值进行风险分层分为:低危和高危。计算不同风险分层的POD发病率,评估风险评估表的适用性。
结果训练集中有58例(12.2%)发生POD,验证集中有19例(12.4%)发生PO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5岁、ASA Ⅲ或Ⅳ级、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4分、术前睡眠障碍、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全麻、术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定为POD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评估表以截断值44.5分进行危险分层,其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6(95%CI 0.937~0.975)。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风险预测评估表将患者分为低危和高危,与低危患者比较,高危患者POD发病率均明显升高(P<0.001)。
结论采用年龄≥85岁、ASA Ⅲ或Ⅳ级、MMSE评分≤24分、术前睡眠障碍、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全麻、术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定构建的POD风险评估表,对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有效识别发生POD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联合芬太尼用于骨科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氯诺昔康联合芬太尼(A组)和芬太尼(B组)作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疼痛强度指标,开始观察镇痛后48h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镇静程度;记录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开始镇痛后4h、8h、16h、24h、48h的VAS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联合芬太尼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和较少的不良反应,是骨科手术患者较为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6.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ASAI或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芬太尼组(B组)、无镇痛组(N组),每组40例。A组和B组采用PCEA,N组不给镇痛药物。A组:舒芬太尼0.2.g/L+0.1%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芬太尼2μg/L+0.1%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各组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B两组和N组在PCEA15、60min及宫口开全时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5min,A、B两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分娩镇痛效果好,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α受体和七氟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以热水甩尾法和醋酸扭体法测小鼠痛阈的变化。观察侧脑室(icv)或鞘内(ith)分别预先注射6-羟多巴胺(6-OHDA)6μg、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5μg、15μg或α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YOh)5μg、15μg对七氟醚(4.5 ml·kg1,ip)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单独icv或ith给各剂量6-OHDA、Pra或Yoh对小鼠痛阈均无明显影响(P>0.05),ith 5μg Pra或Yoh对七氟醚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P> 0.05);但ith给6-OHDA 6μg、Pra 15μg或Yoh 15μg均明显减弱七氟醚延长小鼠甩尾潜伏期及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的作用(P<0.05)。而icv给6-OHDA,Pra或Yoh对七氟醚小鼠甩尾潜伏期厦扭体次数均无影响(P>0.05)。结论:脊髓NE神经元-α受体参与七氟醚镇痛作用,而脊髓上水平NE能系统可能和七氟醚镇痛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8.
大脑状态指数(CSI)是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等级结构系统,通过对患者自发脑电波(EEG)频率容量进行处理而得出数值,可以动态、客观、量化地评价患者的镇静程度.有文献表明,CSI能有效地反映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1].本研究使用小剂量丙泊酚将CSI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患者进行吸痰、拔管时,观察其血液动力学变化、吞咽及呛咳反应、意识及记忆等的情况,旨在选择较为适宜的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脑状态指数(CSI)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用于调控丙泊酚的可行性.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并间断适时推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A组根据CSI(40~60)调整丙泊酚用量.B组丙泊酚用量以临床体征和经验调整.记录SBP、DBP、HR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诱导后SBP、DBP低于基础值(P<0.05).A组丙泊酚用量少于B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 以CSI指导丙泊酚静脉麻醉,减少了丙泊酚用量,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10.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热凝、开颅手术、伽马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