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设计合成β,γ-不饱和醛,并研究其光化学反应机制,为天然产物及其中间体的光化学合成提供新的参考。方法以异丁醛为原料,经缩合、醛基保护、氧化、Wittig反应、脱水、脱保护基6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用高压汞灯照射目标化合物后所得产物与β,γ-不饱和甲基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确证。目标化合物经光照后发生NorrishI型裂解反应,与β,γ-不饱和甲基酮相比,没有发生ODPM重排反应。结论甲基对β,γ-不饱和酮(醛)的光化学反应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卫生部处方点评指标,调查某院门诊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抽查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5 760张门诊处方,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2010年门诊处方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1.8种,抗菌药物使用百分比14%,注射剂使用百分比12%,处方中通用名的平均使用率为92%,处方平均金额为159.5元。与2008年和2009年比较,2010年不合理处方比例显著降低。结论:采用卫生部处方点评指标评价门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有效且容易操作。依据处方点评结果,药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逐渐规范该院处方的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HPLC法测定蚕桑资源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蚕桑资源桑白皮、蚕砂、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色谱柱为Hyper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冰醋酸水溶液(50∶5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5nm,柱温为35℃。结果:1-脱氧野尻霉素的检测浓度在5.0×10-4~1.0×10-3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RSD=2.0%,n=6)。结论:本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蚕桑资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油酸对扑热息痛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皮肤为实验屏障,观察油酸浓度(体积比)分别为0%、0.5%、1.5%和2.5%时扑热息痛累积渗透量。[结果]扑热息痛能透过离体大鼠皮肤,且油酸对其透皮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含1.5%、2.5%油酸的扑热息痛溶液在各时间下的透皮吸收量比不含油酸者都有明显的提高。[结论]油酸可以促进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油酸浓度为2.5%时有最大的促透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ATO)对多柔比星(DOX)所致心肌损伤大鼠心脏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TO低、中、高(2、6、18mg/kg)剂量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腹腔注射DOX(2.5mg/kg),隔天1次,共给药6次制备心肌毒性模型,最后一次注射DOX后,ATO低、中、高(2、6、18mg/kg)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每天1次,8周后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比色法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和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心肌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过氧化脂(LPO)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CK、LDH和BNP明显升高(P<0.05),心肌中NO含量、NOS、GSH-Px、CAT和SOD活性明显下降、MDA、LPO含量明显升高(P<0.05),心肌病理损伤严重。与模型组相比,ATO 18mg/kg组血清CK、LDH和BNP明显下降(P<0.05),心肌中NO含量、NOS、GSH-Px、CAT和SOD活性明显上升,MDA、LPO含量明显下降(P<0.05),心肌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ATO对DOX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具有改善作用,起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心肌抗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透皮实验筛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凝胶剂基质,为制备扑热息痛透皮给药新制剂提供参考。方法:体外透皮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并通过UV法测定接收液中扑热息痛的含量。结果:扑热息痛三种基质的凝胶累计释放量卡波姆凝胶>HPMC凝胶>CMC-Na凝胶。体外透皮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稳态透皮速率卡波姆凝胶与HPMC凝胶相当,明显高于CMC-Na凝胶。结论:凝胶剂作为扑热息痛透皮吸收新剂型是可行的,卡波姆或HPMC均可作为凝胶基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