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5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组(55例,行神经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术后随访1~4个月,即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两项评分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术后即时疗效:介入组显效4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手术组分别为32例、10例、13例、76.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术后随访,两组C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9.12、8.05,均P<0.05);介入组较手术组降低更明显(t=7.35、5.67,均P<0.05).结论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单侧外伤性额叶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结果术后CT复查示血肿消失11例,少量血肿残留1例.1周后复查血肿消失。随访12例,时间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在诱导兔颅骨再生过程中对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损区颅骨膜内源性TGF-β1在rhBMP-2作用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颅骨膜聚集的大量间充质细胞即开始表达TGF-β1,且随着间充质细胞的分化表达水平迅速提高,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17,19d,术后7,15,21d实验组和对照组诱导区颅骨膜TGF-β1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诱导颅骨再生过程中,外源性rhBMP-2能诱导并增强内源性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脑血管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血管壁炎症反应、血管细胞增殖以及基因激活等方面探讨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8-01/2004-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ubarachnoid hemorrhage,cerebral ischemia,temporal,molecular biolog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研究目的有关的文献,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实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对象为动物.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0篇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分子机制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14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6篇试验均为重复研究.资料综合①在体外实验中发现氧自由基可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其中机制包括提高内皮细胞的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1,4,5-三磷酸肌醇水平和使细胞去极化.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去极化,舒张功能受损,可能与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导致离子泵的功能障碍,或是钾通道受到抑制导致细胞膜去极化和血管收缩有关.③脑血管的炎症反应可能在血管的持续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④血管细胞增殖和基因的激活可促进脑血管痉挛的缓解.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可能与内皮的损害、平滑肌的细胞内离子泵功能的紊乱和蛋白激酶C的激活、血管壁炎症反应以及血管细胞的增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单层皮瓣组皮瓣分离时间(25.30±3.39)min,较双层皮瓣组(31.22±3.61)min明显缩短,术后晚期颞肌萎缩程度(6.81±1.61)cm3较双层皮瓣组(8.59±2.06)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皮瓣组骨瓣成型时间(30.00±2.51)min,较单层皮瓣组(41.22±3.61)min明显缩短,开颅术总时间(61.22±3.38)min,较单层皮瓣组(67.2±4.25)min明显减少,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7.87±1.79)cm3,明显较单层皮瓣组(17.37±4.90)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神经额支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单层皮瓣法皮瓣分离时间较短,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较轻;双层皮瓣组开颅总时间明显缩短,对颞肌直接损伤小,术后颞肌萎缩程度轻;两种方法在面神经额支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62例,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康复治疗),每组分别为31例.比较2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记忆商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记忆商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辅以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后蛇咬伤护理流程在蛇咬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4~7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蛇咬伤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蛇咬伤护理模式护理;随机选取2018年8~11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蛇咬伤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采取改良后蛇咬伤护理流程护理模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蛇咬伤的患者,采取改良后蛇咬伤护理流程可以降低蛇咬伤的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蛇咬伤患者的诊治疗效的提高,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