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参皂甙抗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GS)预处理给药及治疗性给药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异同。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对照组(Con)、GS预处理组(GSp)、GS治疗组(Gst)。以Maclab/4S生理实验系统记录大鼠左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压(INEDP)、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 dp/dtmax)、左心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的波型和数值;用TIC染色法测定再灌注末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Sp组和GSt组均显著提高心功能指数,减少心肌梗死面积:GSp组与GSt组间无差异。结论GS预处理给药及治疗性给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二者心肌保护作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线粒体膜心磷脂(CL)定量分析的方法;同时利用该法研究年龄和缺血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CL含量的影响。方法不同年龄(4、12、24mon)♂SD大鼠各24只,同一年龄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于Langendorff模型上用Krebs-Henseleit缓冲液(KH液)灌注70min;缺血组于Langendorff模型利用KH液平衡灌注20min,然后停止灌注30min或40min,最后再灌注20min。分别提取心肌细胞肌纤维膜下线粒体(subsarcolemmal mitochondria,SSM)和肌纤维间线粒体(interfibrillar mitochondria,IFM)脂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采用正相色谱柱梯度洗脱对CL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在所建立的方法学下,CL的保留时间为13·092min;标准曲线为Y^(μV·s)=20877455X(mmol·L-1)-352028(r=0·9993),在0·2~3·2mmol·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mmol·L-1(S/N=3);在0·2、0·8、3·2mmol·L-1低、中、高3个浓度下的绝对回收率为0·8505~0·9519,相对回收率为0·9898~1·0429;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0·11(n=5)。24mon未缺血大鼠心肌SSM膜上CL含量比4mon大鼠低(P<0·05),也比12mon大鼠低(P<0·05);但3种年龄未缺血大鼠IFM膜上CL含量差异无显著性。3种年龄大鼠缺血30min组和缺血40min组心肌SSM膜上CL含量比未缺血组低(P<0·01),而缺血30min组和缺血40min组间CL含量差异无显著性。3种年龄大鼠正常组、缺血30min组和缺血40min组IFM膜上CL含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正相梯度洗脱可满足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心磷脂的分离和定量的要求。大鼠心肌SSM膜上CL对老龄和缺血较敏感,而老龄和缺血对IFM膜上的CL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苯二氮受体(peripheral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BR)在调控心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中的作用。方法分离SD大鼠心肌线粒体,电镜观察其形态证实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将线粒体分别和不同浓度(50,100,200μmol·L-1)的PBR拮抗剂PK11195孵育,部分线粒体和100mmol·L-1PK11195孵育之前5min加入5μmol·L-1MPT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组)。不给任何处理的线粒体为阴性对照(Con组),单纯给150μmol·L-1Ca2+作阳性对照(Ca2+组)。分光光度法测520nm处吸光度的改变反映MPT变化,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oC)释放。结果PK11195剂量依赖性诱发MPT,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K11195导致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脊膜破裂,CytoC释放明显增多(vsCon组,P<0.01);CsA能阻断PK11195的上述作用,CsA组线粒体超微结构基本完好,线粒体CytoC释放较少(vs100μmol·L-1组,P<0.05)。结论PBR参与调控大鼠心肌MPT,其拮抗剂PK11195可剂量依赖性诱导心肌MPT,导致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和线粒体CytoC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其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进入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LADCA(1eft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artery,LADCA)60min后放松120min;二甲亚砜组(DMSO组)和丙泊酚预处理组(PP组),结扎LADCA前20min经股静脉分别注射注射20μmol·L^-1二甲基亚砜和丙泊酚1mg·kg^-1·min^-1共20min。结果再灌注120min后,PP组凋亡指数(24.35±2.35)%明显低于IR组(33.38±3.47)%(P〈0.05);DMSO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IR组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IR组线粒体微观结构损伤严重,膜电位较Sham组显著降低(0.25±0.06vs0.91±0.24,P〈0.05)。PP组线粒体形态学改变明显减轻,膜电位(0.67±0.13)显著高于IR组(P〈0.05)。DMSO组则没有线粒体保护作用。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3年国际脓毒症定义讨论会公报记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6.
商雄跃  李敬远  曾因明 《四川医学》2009,30(9):1351-1353
目的观察复氧前后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对心肌细胞低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48h后按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氧/复氧组、复氧前处理组和复氧后处理组,分别在复氧前、后10min给予1μmol/L环胞菌素A,复氧50min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PT,复氧120min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Cyt C释放。结果与低氧/复氧组比较,复氧前处理组细胞MPT明显减弱,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减轻,线粒体Cyt C释放显著减少。而复氧后处理组与低氧/复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氧前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可以减轻心肌细胞低氧/复氧损伤,复氧后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不能产生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复灌同时环孢素A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灌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itoehondria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Langendofff逆行灌注离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进入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常规灌注1.5h,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h,CsA处理1组(CsA1组),复灌同时采用1μmol·L^-1 CsA灌注心肌,CsA处理2组(CsA2组),复灌10min后采用1μmol·L^-1 CsA灌注心肌。结果复灌60min后,I/R组RPP、dp/dtmax、ap/dt min均有明显下降(P〈0.05 vs Sham),心肌发生了严重的梗死(P〈0.05),电镜下线粒体微观结构损伤严重,western blotting测定大量cyt C释放到胞浆。CsA1组可以明显减轻上述心肌损害(P〈0.05)CsA2组则没有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复灌同时环孢素A处理可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环孢素A处理则无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道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很多实验结果不能通过传统的mPTP模型得到圆满的解释,最近人们逐渐接受一些新的假说:线粒体内膜存在两种胛孔道——可调控的胛孔道(regulated PT pores)和不可调控的胛孔道(unregulated PT pores),兼性蛋白簇集、CYPD及其他未明确的分子伴侣复合体构成可调控的胛孔道,当兼性蛋白簇集大量生成,分子伴侣不足以抑制其开放时,线粒体胛孔道由可调控状态变为不可调控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参皂甙具有细胞膜稳定性和抗炎作用,能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舒张功能低于。而人参皂甙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浓度人参皂甙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涉 及到心肌纤维膜ATP敏感性钾通道(sarcKATP)的激活, 本实验通过研究短暂麻醉药预处理是否能产生持久 sarcKATP敏感化,及其是否是通过蛋白激酶C(PKC)介 导,进而研究麻醉药预处理的记忆时相。 方法:采用单个离体心室肌细胞,记录全细胞 sarcKATP电流(IKATP)。用吡那地尔开放此通道,IKATP的 大小衡量通道开放的程度。用白屈菜红碱(Cheleryth- rine)、异构肽抑制剂、和PKC-δ和PKC-ε的激动剂 来研究PKC。 结果:在没用麻醉药的情况下吡那地尔引起的 IKATP平均密度是(3.8±3.7)pA/pF(n=11), 0.56mmol/L的异氟醚预处理10 min后,冲洗10 min或 30 min,吡那地尔(pinacidil)引起的IKATP增加至(15. 6±11.3)pA/pF(n=2,P<0.05)和(11.8±3.9) pA/pF(n=6,P<0.05)。在给予白屈菜红碱后,异氟 醚没有增加通道的开放,IKATP为(6.6±4.6)pA/pF(n =11)。应用PKC-δ抑制剂也能取消异氟醚诱导的 sarCKATP的敏感化,IKATP为(7.7±5.4)pA/pF(n= 12)。相反,PKC-ε抑制剂对sarcKATP没有影响,吡那 地尔引起的IKATP为(14.8±9.6)pA/pF(n=12,P< 0.05)。当应用PKC-δ和PKC-ε的激动剂时,他们 激活sarcKATP的程度均类似于异氟醚,分别为(18.9± 7.2)pA/pF,n=11和(18.6±11.1)pA/pF,n= 10。 结论:异氟醚诱导sarcKATP持久敏感化持续到停用 麻醉药之后。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PKC-δ和 PKC-ε都参与了对此通道的调节,但是异氟醚的这种 作用可能是PKC-δ而不是PKC-ε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