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不同时间2次断脐的处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最佳的二次断脐时间。[方法]将72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各240例。各组二次断脐时间在出生后24 h(A组),48 h(B组),72 h(C组),3组断脐的方法、日常护理及出院指导相同。比较新生儿不同时间二次断脐的处理,对脐部愈合时的并发症及脐带残段影响。[结果]B、C组渗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均P<0.01);A、B组脐带残存率显著低于C组(均P<0.01)。[结论]新生儿出生后48 h二次断脐,渗血发生率低,脐带残存少,是最佳的二次断脐时间。  相似文献   
2.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88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了单纯疱疹病毒(HSV-I、HSV-Ⅱ)、柯萨奇B组病毒(CoxBV)、埃可病毒(ECHO)、EB病毒(EBV)、腺病毒(AdV)及流感病毒(IFV)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表明:HSV、CoxBV、ECHO、EBV、AdV、IFV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09%、18.18%、22.72%、3.41%、4.54%、5.68%;HSV及EBV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分别为87.5%(7/8)和100%(3/3)。提示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CoxBV及ECH病毒是本地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主要病毒;HSV及EBV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其它病毒高,预后不良;早期阿昔洛韦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NEC模型组),C组(NEC Gln),D组(NEC EGF Gln)。建立NEC模型,4 d后分别取近回盲段2~3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作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结果B组HE染色切片见肠黏膜损伤,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C、D组损伤程度较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B组PCNA阳性细胞数低于A组(P<0.01);C、D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P<0.01);且D组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C组(P<0.05)。B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数高于A组(P<0.01);C、D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数低于B组(P<0.01);且D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数低于C组(P<0.05)。结论NEC新生鼠肠黏膜受损,增殖减慢,细胞凋亡数增加;补充Gln和EGF可促进NEC新生鼠肠黏膜隐窝细胞的增殖,减少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加快肠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4.
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是导致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发病率仅次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研究表明在免疫缺陷患者中EAdv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死亡.国内外有EAdv暴发或流行的报道[1].虽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C、D、G等其他亚型的腺病毒均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2],但EAdv仍以F亚群的40型和41型最为常见,其代表株分别为原型株Dugan-Hovix病毒和Tak病毒.自1995年程绪杰等在我国从儿童粪便中分离到EAdv以来,我国对EAdv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就肠道腺病毒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联合补充钙剂、维生素D与单用维生素D或钙剂治疗佝偻病疗效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c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Scir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3月。获得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营养性佝偻病相关的RCT文献。选取血清25-( OH)维生素-D3、磷、ALP作为主要测量指标,选取钙、甲状旁腺素、白蛋白、影像评分作为次要测量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 5.0.2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37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篇文献(n=218)进入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清25-(OH)维生素 D3上升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 D 组 MD =-7.88(95%CI:-12.24~-3.52);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MD=-18.32(95%CI:-22.61~-14.04);(2)血清磷上升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D组MD=-0.64(95%CI:-0.86~-0.42);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MD=-0.16(95%CI:-0.84~0.51);(3)血清 ALP 下降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 D 组 MD =109.99(95%CI:20.40~199.58);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MD=59.89(95%CI:10.09~109.59)。(4)血清钙上升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D组MD=-0.71(95%CI:-0.91~-0.52);影像学评分下降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D组MD=0.68(95%CI:0.42~0.95)。以上指标除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对血清磷的上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联合钙剂长期联合治疗佝偻病的疗效要优于单用维生素D或钙剂。  相似文献   
6.
MxA蛋白与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xA蛋白与过敏性紫癜(HS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9例HSP患儿及14例正常儿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MxA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IFN-α及柯萨奇B组病毒(CBV)-IgM、EB病毒(EBV)-IgM、腺病毒(ADV)-IgM。结果①HSP组MxA蛋白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②HSP组IFN-α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③HsP组CBV-IgM、EBV—IgM、ADV—IgM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④HSP组MxA蛋白与IFN-α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病毒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重要诱因:MxA蛋白可以作为检测病毒感染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 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NEC模型后灌胃给Gln组(2.0 g/kg·d).建立NEC模型,连续3天给予新生鼠100%二氧化碳5 min,然后再给予100%氧气5 min,放回母鼠身边喂养,第4天断头处死新生鼠,取肠道组织待检.分别取近回盲段2~3 cm肠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作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B组HE染色切片见肠壁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3分;C组有的肠黏膜正常,有的轻度肠上皮细胞脱落,有的绒毛轻度坏死,病理评分的中位积分为1分.B组PCNA数量均低于A组及C组(P<0.01).B组的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数量高于A组及C组(P<0.01).结论 NEC时,新生鼠肠黏膜受损,增殖减慢,细胞凋亡的数量增加;补充Gln可促进NEC新生鼠肠黏膜隐窝细胞增殖,减少肠黏膜细胞凋亡数量,使肠黏膜修复加快.  相似文献   
8.
硝酸索康唑(Sulconazole)是最新的咪唑衍生物.临床用1%的索康唑霜治疗1000多例的皮肤癣菌病和花班癣以及皮肤念珠菌病疗效很高.本文扼要报告两组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已知能引起荨麻疹的种种病因。荨麻疹的某些病因是常见的,例如青霉素、水杨酸盐、四氮嗪、酵母和心理因素等。但在所有荨麻疹患者中有高达3/4的病例未能发现有说服力的病因,这不仅是由于不易查明的病因多有遗漏,且因荨麻疹往往并非外来物质直接作用所致。故对各种病因的重要性不可能作出一个正确估价,也不可能得出真实的发病率统计。下面分述一些不同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ADM)肾病大鼠模型是经典的肾病和肾小球硬化模型之一,而ADM对体外培养足细胞也有直接损伤作用.desmin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公认的与足细胞损伤有关的分子[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