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非整倍体(aneuploidy)指细胞核内染色体数不是染色体组的整倍数,包括单体、三体、四体、双三体、缺体等,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非整倍体诱导剂(aneugen)指诱导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即导致非整倍体形成的物质。现行的遗传毒性试验指导原则要求评估化学物质诱发非整倍体的可能性,但标准的遗传毒性试验组合不包括专门评估非整倍体诱导剂的试验。微核试验结合FISH和CREST染色为染色体数目畸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体外多终点试验和毒性追踪分析可通过MoA检测非整倍体诱导剂。目前对生殖细胞非整倍体诱导剂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数据较少,因此在未来有必要开展非整倍体诱导剂对生殖细胞影响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以补充这一领域数据的空缺。本文对目前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非整倍体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危害以及暴露后的风险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开发用 125I-NaI标记外泌体的方法,并通过 γ 计数仪考察其在 Pan02 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征。方法 通过非放射性 NaI对用于治疗胰腺癌的工程化外泌体进行冷标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对标记前后外泌体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采用Iodogen法进行外泌体的放射性 125I-NaI标记,分离纯化后测定 125I-NaI的标记率,Radio-HPLC法测定给药前后 125I-外泌体的放化纯度以考察其稳定性;将 125I-外泌体单次尾iv于Pan02胰腺癌荷瘤小鼠体内,分别于给药后2、6、24、72 h(每个时间点雌雄各3只)经CO2麻醉后心脏放血处死小鼠,取血清、主要组织器官及肿瘤,γ计数仪测量其放射性计数,计算各组织/血清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沉淀率;并计算在不同时间点的每克组织(或每毫升血清)放射性计数占总注入放射性计数的百分比(%ID·g-1或%ID·mL-1)。结果 外泌体表征的结果显示,标记前后的外泌体形态一致,均成圆形或茶托样结构;标记前外泌体粒径峰值为 113 nm,标记后外泌体粒径峰值为 122 nm,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 50~200 nm;均表达其标志性蛋白 CD63及 TSG101,符合外泌体特征。125I-NaI标记外泌体的标记率为 27.82%,纯化后 HPLC法测得即时放化纯度为 100%,给药后放化纯度为(93.34±5.48)%。在小鼠尾 iv给药后 2 h,标记的外泌体主要分布在肝脏[(10.899 2±1.518 1)%ID·g-1]和脾脏[(2.566 4±0.799 8)%ID·g-1],肿瘤中为[(0.291 0±0.056 0)%ID·g-1],脑、心脏、脂肪和肌肉组织摄取较少;给药后72 h,肝脏中仍有较高摄取,肿瘤中仍有放射性分布。给药后 2~6 h各组织脏器的蛋白沉淀率较低,表明 125I-NaI标记外泌体稳定性有所降低。结论 外泌体可以进行 125I标记,而且标记同位素前后对外泌体物理形态、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125I标记外泌体的方法简便,标记率和放化纯度均较高;该外泌体产品在荷瘤小鼠体内大部分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均有分布,且具有一定的肿瘤靶向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甲素是传统中药雷公藤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然而,雷公藤甲素具有严重的生殖毒性,会造成精子数量减少和活力下降,直接损伤睾丸、卵巢和子宫等,其毒性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及乳腺癌耐药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因治疗产品逐渐进入市场,迫切需要建立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病毒载体主要有2种:慢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能够稳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而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中主要以附加体形式存在,仍能以低频率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其整合方式包括随机整合和靶向整合。本文对已有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包括脱靶修饰的全基因组分析、整合位点分析、核型分析和评估细胞转化潜力试验等进行综述,并对建立准确快速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的评价体系予以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研发新的病毒载体遗传毒性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式无法保证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和治疗后的良好预后,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肿瘤及其微环境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的发生机制和肿瘤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研究肿瘤细胞的相关机制需要既能够代表人体免疫系统,又能还原患者肿瘤微环境的临床前肿瘤模型。近年来随着各种临床前肿瘤模型的发展,包括以患者肿瘤组织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PDX)为代表的体内模型和以类器官芯片为代表的体外模型,在肿瘤的临床前研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且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临床前肿瘤模型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工具,在探索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的评价、发现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种由细胞自然分泌的囊泡,包括人体肿瘤细胞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均可分泌。近年来,EVs因其固有的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以及在病理过程中的细胞间通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有潜力的药物递送载体,还可能具有治疗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潜在价值。实现对体内EVs的准确检测是开发EVs疗法的首要关键步骤,目前已开发出不同的标记、成像方法,如光学成像及放射性同位素成像等,使无创体内示踪成为可能,可直接原位研究其生物分布、迁移和靶向特性。该综述简单介绍了EV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论述了可用于EVs体内示踪的不同成像技术,以期促进EVs的体内生物学过程研究,推进基于EVs的纳米医学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