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科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12月使用 AO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共 116例次 (其中 7例 2处手术 ,1例 3处手术 ,2例 2次手术 ,4例来自协作医院 ) ,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术中术后也出现一些失误和并发症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91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40 .3±3.2岁 (6~ 92岁 )。损伤原因 :车祸 6 1例 ,跌伤 (包含坠落伤 )4 1例 ,他伤 7例 ,病理性骨折 4例 ,其他 3例。骨折部位 :锁骨骨折 11例 ,肱骨骨折 14例 ,前臂骨折 11例 ,股骨骨折 46例 ,胫腓骨骨折 34例。本组开放性骨折 17例 ,闭合性骨折 99例。固定钢板类型 :L …  相似文献   
2.
吻合旋髂深血管的游离髂骨移植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1979年 Taylor 等首先成功地应用于临床,1980年黄恭康等报告用此法治疗假关节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自1982年4月以来用此法治疗长骨骨不连、骨缺损2例获得成功,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根回植术结合运动神经移位寄养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单纯回植组(A组):颈后路显露并根性撕脱C5、C6、C7神经根,C6前根回植入脊髓前外侧,再经前路将其他加入肌皮神经及从C6发出到其他的分支切断,使回植C6与肌皮神经单一联系。运动神经持续寄养组(B组):在单纯回植组的基础上经前路将加行胸内侧神经与肌皮神经端侧缝合,左侧上肢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术后1、2、3个月分别观察比较左上肢屈肘功能恢复情况、肱二头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肱二头肌肌肉湿重称量、肱二头肌肌肉肌纤维横截面积,比较2组间各项指标恢复率的差别情况。结果 C6前根回植术后1、2、3个月,加行胸内侧神经持续寄养的实验组其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横截面积、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均高于单纯回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动神经端侧寄养法能有效预防骨骼肌失神经肌萎缩,促进脊髓神经根回植后的臂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5.
我院自1973年7月至1986年9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患者31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1例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8岁;病程3个月~13年。16例有外伤史,15例原因不明。所有病例均有慢性腰骶痛或臀部及大腿后侧痛,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伴有坐骨神经痛者10例,间歇性跛行者8例,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神经根回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疗效,研究回植后神经根神经再生情况.方法 SD大鼠18只,按手术时间分为3组,每组6只.先经颈后路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将C6前根回植人脊髓前外侧;术后分1、2、3个月共3个时间组行电生理、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检测.结果 回植1个月时,其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横截面积、肌肉运...  相似文献   
7.
膝下外血管为蒂腓骨上段骨(骺)瓣移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以腓血管为蒂或不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重建肩关节或桡腕关节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前者修复肱桡骨较短缺损有血供不足之虞,后者不带血供是其明显缺点。陈振光〔1〕1990年首次报道了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上段移植,临床应用取得成功,但目前文献仍报道较少。我们从9...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以“右上肢多发性肿物28年,右手麻木、疼痛4年”为主诉入院。28年前发现右上肢多发肿物,肿物逐渐增大,4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右前臂、右肘、右上臂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术后出现右手拇指、示指、中指疼痛、麻木。现患者因右腋窝、上臂中段内侧、肘内侧、前臂掌侧肿物复发、增大,右侧卧位或触摸时可引发触电样疼痛和麻木,转诊本院。入院体检:生命征平稳,神志清楚,心肺腹无异常,右上臂、肘部、前臂可见三处手术瘢痕,右腋窝可触及一约4 cm×2 cm×2 cm的椭圆形肿物,质软,表面光滑,局部有压痛,伴右上肢触电样疼痛…  相似文献   
9.
作者分别采用膝下外血管、腓血管为蒂的游离腓骨移植和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顺行或逆行转位移植,治疗13例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型造成的尺桡骨(包括骨骺)缺损。结果: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上段骨(骨骺)移植,修复桡骨远端缺损,重建桡腕关节疗效满意,1例骨骺移植,获较好的继续生长,随访3年,与对侧等长,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干移植,无论是游离或转位移植,用于修复长度〉6cm的长骨缺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将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移植于脊髓前角后的存活、分化情况及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组。从后路制备C5~C7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C6脊髓前角,对照组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单纯组不作移植。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能存活、分化;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4、8、12周各个时间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型胶质细胞,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