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邓卫平 《重庆医学》2015,(2):271-273,283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发现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危险因素。肥胖使子宫内膜组织过度暴露于脂肪组织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和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抵抗素(resistin)、白介素‐6(interleukin‐6)、内脂素(visfatin)等,其中瘦素、脂联素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最为突出。因此,本文将瘦素、脂联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PLOT)自1973年被WHO列入卵巢肿瘤分类以来,其病理诊断标准存在不同意见,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交界性肿瘤,在病理学上提出了新的亚型以及微浸润和浸润性种植等概念,更促使人们对该类肿瘤组织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本质的探讨.我们对66例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目前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有研究显示[1],40%确诊宫颈癌的患者处于育龄年龄,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患者渴望保留生育功能。而对于早期宫颈癌,其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器械免举宫经脐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6月因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或宫颈癌ⅠA1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60例,按患者意愿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及多孔腹腔镜手术各30例,均使用常规器械,不使用举宫器,比较2组手术指标。结果 2组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泌尿系、肠道或大血管等损伤。单孔组出血量较少[(54.6±20.5)ml vs.(67.5±27.0)ml,P=0.041],排气较早[(27.6±8.0)h vs.(32.2±9.0)h,P=0.040],总住院时间较短[(4.4±1.5)d vs.(5.1±1.2) d,P=0.044]。2组子宫重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与穿刺器相关的近期并发症(如穿刺孔感染、出血)或远期并发症(如脐疝、切口疝)。结论 免举宫经脐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瘢痕最小化,并发症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5.
6.
7.
雌激素对女性生理变化或病理改变都起到重大的作用。传统理论认为,雌激素通过经典受体ERα/β调控转录反应或介导细胞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又称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能与雌激素或其衍生物、拮抗剂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学效应。近期发现在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有GPR30过表达。研究GPR30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在雌激素相关疾病尤其是肿瘤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现已明确,恶性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各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异常扩增及抑癌基因的失活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DJ-1基因是日本学者NAGAKUBO等[1]于1997年发现的一种新的丝裂原依赖性癌基因,其编码的DJ-1蛋白能够协同Ras蛋白引起小鼠NIH-3T3细胞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组织(AH组)、50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E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2组组织中GPR30的表达情况;另设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GPR30的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AH组、EC组组织中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0%、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H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EC组显著高于AH组(P<0.05);GPR30表达与EC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EC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5.7%,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66.6% vs 96.8%,P<0.05);Ⅰ/Ⅱ期GPR30低表达和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 83.9%,P<0.05),且Ⅲ期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与Ⅰ/Ⅱ期GPR30低表达(20.0% vs 100.0%)和高表达组(20.0% vs 83.9%)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Ⅲ期GPR30低表达组比较(20.0% vs 80.0%),生存率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PR30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其表达水平对EC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GPR30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更为有效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