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开通成功率95.7%(44/46),技术成功率(残余狭窄<50%)97.7%(43/44);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46±0.023增至术后0.71±0.031,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88,P<0.01)。围术期发生栓子脱落4例,动脉穿孔导致局部血肿1例,脑出血1例,高灌注3例。6个月随访再狭窄7例。结论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围术期加强心理护理、生命指征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动脉输液泵和输液管道的管理以及中远期再狭窄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及防止相关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与IgE、IL-4、IL-5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及鼻用激素抗炎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5~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R组和鼻用激素组。正常组无干预;AR组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全身致敏并雾化和滴鼻激发;鼻用激素组在成功致敏后,每次激发完30 min后雾化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0 min。小鼠于末次激发24 h后处死,鼻黏膜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流式检测气管旁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s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E及鼻腔灌洗液中IL-4、IL-5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AR组小鼠鼻黏膜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EOS),CD4+CD25+FOXP3+Tregs表达在气管旁引流淋巴结中上调,脾脏中无差别;IgE、IL-4、IL-5含量明显升高,而鼻用激素组小鼠CD4+CD25+FOXP3+Tregs在气管旁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表达继续明显上调;EOS数目与IgE、IL-4、IL-5含量均被明显抑制。结论 CD4+CD25+FOXP3+Tregs不仅在AR中,而且在鼻用激素对AR的干预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IgE、IL-4、IL-5介导变应性炎症反应,在AR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发生的、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过去认为Th1/Th2免疫失衡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发病机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疾病个体的免疫系统的整体性。对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学发病机制进行系统性讨论,也许能为更有效治疗该类疾病的患儿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对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小鼠致敏程度的影响和肠道菌群的改变及调节机制。方法 设置小鼠对照组(CN组),鸡卵白蛋白(ovalbumin, OVA)诱导的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组(AR组)和高脂饮食干预的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组(HFD-AR组),每组7只。记录每只小鼠打喷嚏和挠鼻的次数,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OVA的IgE浓度、鼻腔盥洗液的IL-4浓度。对鼻腔黏膜、肺进行组织切片并HE染色。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抽提,测定纯度及基因组的完整性,用于16S rRNA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 AR组小鼠在OVA刺激后发生挠鼻和打喷嚏的频率高于CN组。与AR组相比,HFD-AR组提高了小鼠挠鼻和打喷嚏的次数。与CN组相比,HFD-AR组和AR组的小鼠血清中抗OVA的特异性IgE水平上升。与CN组比较,HFD-AR组和AR组的小鼠鼻腔盥洗液中IL-4的水平有提高。HFD干预加重了AR组小鼠的鼻黏膜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肺组织的炎细胞浸润。HFD-AR组比AR组的菌群多样性降低,HFD-AR组的菌群数量相较于AR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与鼻科相关的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 方法 收治鼻科相关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主诉均为反复发作的鼻科相关的鼻塞、脓涕、疼痛、睡眠障碍等,但查体及CT等辅助检查与临床症状相差较大,且有反复的鼻科手术病史。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初步诊断为鼻科相关躯体形式障碍。经过反复与患者本人及家属沟通,给予综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暗示性手术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方案。 结果 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经此手术治疗后,患者精神量表评分均明显好转。术后微信及电话随访,患者已经恢复工作。 结论 心理治疗及暗示性手术等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IFRS)指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腔鼻窦腔内,同时侵犯鼻窦黏膜及骨壁,并向周围组织结构如眼眶、前颅底发展.目前关于IFRS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病因机制方面内容很少,本文从此角度出发,整理归纳近几年国内外关于IFRS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具体病因机制,并根据国内外侵袭性真菌感染最新相关指南制订了IFRS的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脊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s)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疼痛动物模型;24 h后,鞘内给予PTPs抑制剂正钒酸钠(sodium orthovanadate,Na3VO4),观察对缩足阈值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正钒酸钠对损伤侧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B亚基第1472位酪氨酸(NR2B-Y147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鞘内注射正钒酸钠50、100和200 ng,虽然不影响正常动物的痛阈,但却能够剂量依赖性地缓解CFA诱发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给药后30 min,炎性疼痛小鼠的缩足阈值从(0.24±0.07)g分别升高至(0.17±0.06)g(P>0.05,n=4)、(1.07±0.51)g(P<0.05,n=4)和(1.38±0.47)g(P<0.05,n=4);同时,CFA诱发的脊髓NR2B-Y1472的磷酸化也被正钒酸钠100 ng所完全阻断。结论 PTPs抑制剂正钒酸钠,通过降低脊髓NR2B的酪氨酸磷酸化,逆转炎性疼痛动物的NMDA受体功能亢进,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γ-氨基丁酸(GABA)能去抑制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痛行为改变的关系。方法 正常小鼠鞘内注射(ith)比扣扣灵碱(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50 ng·g-1(5 μl)模拟GABA能去抑制,左后足底sc给予弗氏完全佐剂制备炎性疼痛模型,小鼠ith给予GABAA受体激动剂地西泮0.5 μg·g-1(5 μl)或ERK1/2抑制剂PD-98059 0.25 μg·g-1(5 μl)后,测定ERK1/2活性和小鼠缩足阈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的缩足阈值(1.24±0.07)g相比, 正常小鼠ith给予比扣扣灵碱50 ng·g-1的缩足阈值显著降低((0.42±0.17)g,P<0.05),给予PD-98059 0.25 μg·g-1后缩足阈值显著升高((1.29±0.37)g,P<0.05)。与炎性疼痛模型组的缩足阈值(0.28±0.06)g相比,炎症小鼠ith给予地西泮0.5 μg·g-1的缩足阈值显著升高((0.99±0.12)g,P<0.05),且给予PD-98059 0.25 μg·g-1后缩足阈值也显著升高((0.97±0.17)g,P<0.05)。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比扣扣灵碱显著提高ERK2的磷酸化水平((152±24)%,P<0.05)。并且弗氏完全佐剂也可提高小鼠脊髓ERK2的磷酸化水平((163±42)%,P<0.05),ith给予地西泮0.5 μg·g-1,则显著降低CFA诱发的小鼠脊髓ERK2的磷酸化水平((91±34)%,P<0.05),同时地西泮和PD-98059有效缓解炎性疼痛症状。结论 GABA能去抑制对脊髓背角ERK2有激活作用,并与炎性疼痛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 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