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125例行髋部骨折手术术后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结果本组随访3~28个月,平均12.5个月。2例因基础病加重导致死亡。术后3周出现同侧肢体膝关节功能障碍112例,双侧膝关节功能障碍13例。结论为了降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建议加强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为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常见的两种方法.由于早期非手术治疗不当,患者内固定术后过早负重以及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内固定手术患者晚期可能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等产生,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髋内翻、肢体短缩以及创伤性关节炎[1],本研究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腔内冲洗加玻璃酸钠注射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5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ml,每周1次,4周为1疗程;B组在行关节腔冲洗后再配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C组在关节腔冲洗后行玻璃酸钠注射,再联合超声波、超短波等物理疗法。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均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A、B两组评分在治疗后1、3个月呈上升表现,在6个月时呈下降表现,C组评分在治疗后1、3、6个月时均呈上升表现;治疗后的3个时间点,3组间比较,C组评分均为最高,B组次之,A组最差。结论关节腔冲洗加玻璃酸钠注射联合物理疗法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关节功能,疗效优于一般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保护钢丝在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髌骨下极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因其骨折远端较小,且多为粉碎性,手术固定常不牢固、易撕脱,术后影响功能锻炼。笔者于2004年2月~2007年10月收治23例髌骨下极骨折,于骨折复位固定后,应用保护钢丝减少股四头肌对骨折近端的应力牵拉,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  相似文献   
5.
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类属于Ⅳ型,有后侧劈裂的内侧平台骨折,可引起股骨髁部向后半脱位,并明显增加了关节的不稳定性[1].这类骨折对应于AO/ASIF分类属于41-B1、B2、B3型,胫骨内髁的后方骨块使得这种骨折非常不稳定[2],有些学者采用胫骨髁前方单一前内侧切口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4],但因关节面的不完全复位导致慢性后下方关节面半脱位[2],Schatzker认为需要另加一个切口来达到完全复位的目的[5].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骨关节炎可通过口服甾体类药物、关节镜下清理冲洗,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等各种治疗方案.虽能暂时减轻症状,但复发机率大,对于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表面置换已成为首选方法.我科于06年4月~08年3月份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膝关节炎5例,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定萍乡市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二维组手术前后采用传统二维影像评价,3D组手术前后采用基于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的三维影像评价,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股骨近端匹配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外展角]、手术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3D组术后6个月前倾角、外展角均低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后股骨近端匹配度、股骨偏心距均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3D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高于二维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二维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引入基于CT数据髋部骨骼3D模型重建技术,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  相似文献   
8.
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1]是指与医疗过程有关的周围神经损伤.一旦发生可引起周围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不便,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  相似文献   
9.
微创原则在胫骨闭合骨折钢板内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依据微创原则用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通过微创方法和常规方法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微创方法较常规方法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微创原则符合生物学内固定原则,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临床标本常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调查1385例手术患者,感染89例,感染率6.43%。送检246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3.13%,主要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44株,占45.83%,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真菌1株,占1.04%。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多,加强致病菌的分离与耐药性检测,有助于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