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320例因胆管结石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8例患者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获得随访。有36例患者发生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发生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脂血症、壶腹周围憩室、胆总管直径≥15 mm、胆道积气、胆总管结石数量较多是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降低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UC患者134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联合治疗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2组在治疗后患者的腹泻、腹痛、血便情况及其并发症.同时观察第1、2个疗程内镜下肠黏膜修复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及血便症状得到较好缓解.其中联合治疗组显效47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1.05%;对照组中显效37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7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第1、2个疗程内镜观察肠黏膜修复率达29.85%和4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0%和2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rephadenitis, HNL)又称Kikuchi Fujimoto病,由日本人Kikuchi和Fujimoto于1972年首先报道,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结的良性、自限性、全身性疾病,好发于东方青年女性,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作者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本院收治的31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伴有Hp感染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RFA组:选用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及呋喃唑酮100mg,均为每天2次口服,进行7d疗法;OFA组: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及呋喃唑酮100mg,均为每天2次口服,进行7d疗法对照观察。用药结束后一个月行C^14呼气试验及粪便抗原测定,了解两组Hp根除率、药物副作用。结果:Hp根除率检测结果如下:意愿分析(ITT)RFA组为81.3%。OFA组为73.3%(P〉0.05);方案分析(PP)RFA组为89.7%。OFA组为81.5%(P〉0.05)。两组严重副作用均少见,多为轻中度副作用,RFA组发生率为28.1%,OFA组为53.3%(P〈0.05)。治疗后OFA组的血总胆红素、血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RFA组无明显升高。结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中,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的Hp根治率与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无统计学差异,但药物副反应明显减少,是理想的根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胃泌素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GS)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P)及空腹血清胃泌素(SG)检测,对HP(+)组和HP(-)组SG作对比,抗HP治疗前后SG、病理组织学作比较,探讨两者与CSG的关系。方法:患者先行空腹作SG测定,再作胃镜检查,取胃罕粘膜3块,分另作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HP(+)组抗HP治疗,1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HP(+)且SG明显高于HP(-)组(P〈0.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应用NBI—ME技术对在笔者医院诊治的104例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所在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食管炎的IPCL主要为Ⅱ型,占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Ⅱ、Ⅲ型,其中Ⅱ型占43.75%,11I型占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Ⅲ型,占83.33%,而食管癌的IPCL主要表现为Ⅳ型,为100%。结论通过NBI—ME对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进行有效地形态观察可以推测患者的病理诊断,提高镜下早期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的随诊。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经内镜检查确诊的102例GERD患者,按Hp检测结果分为Hp( )组和Hp(-)组,以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进行严重度比较。Hp( )组Hp根除后与Hp(-)组在6、12个月后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Hp( )组和Hp(-)组重度GERD检出率分别为35.3%和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 )GERD患者Hp根除后6、12个月食管炎总复发率为66.1%与Hp(-)组GERD4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者重度GERD发病率高于Hp( )者,Hp( )GERD患者Hp根除后12个月,其复发率较高,Hp对GERD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反应和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H2受体阻滞剂和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解痉镇痛、营养支持、补液等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 d-1,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黏附分子-1等炎症指标和氧合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酸酐、尿素氮等脏器功能指标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69.57%,( P<0.05)。治疗7,14 d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黏附分子-1均显著低于相同时点的对照组( P<0.05)。治疗7,14 d后,试验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相同时点的对照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酸酐、尿素氮均显著低于相同时点的对照组( 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改善炎症反应和保护脏器功能而提高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使用小剂量多虑平和吗丁啉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2例,结果显示.较之不使用多虑平者疗效有明显提高。对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的缓解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对心理障碍的处理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mo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于68例外科手术胃癌组织标本及与之相匹配的68例邻近的正常胃黏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mo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o蛋白表达与分布,并分析Smo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提示,Smo m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肿瘤邻近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在51.5%的胃癌组织中Smo呈现高表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Smo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侵犯以及肿瘤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Smo蛋白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助于对胃癌的诊断,并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