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与心率变异(HRV)及其他脏器受损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T2DM的90例住院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组(SDM)3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组(DC)53例;病程<5年组35例,5~10年组31例,>10年组20例。正常对照组(NC)47例为健康体检者,全部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HRV分析。结果T2DM与DC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和SDNN index较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9.82~20.11,P<0.01),rMSSD和Pnn50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25~0.26,P>0.05),病程<5年组有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值均高于病程>5年的两组患者(F值=16.22,P<0.01),结论HRV是早期判断T2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最准确而又最敏感,可能对是否合并心脏缺血性病变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DCG检查中常可见到缺血性ST段改变 ,且大多数为无症状性 ,对其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尤其是预后的评价尚无定论。本文对 2 71例监测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2 71例系 1992年 6月~ 1993年 3月住院病人 ,男 149例、女 12 2例 ,年龄 44~ 79(60 3± 2 2 )岁。监测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共 73例 ,男 44例、女2 9例。1 2 方法 采用美国DMS公司PIV - 4型 3通道DCG系统 ,参考仪器提供的结果 ,结合人工检测 ,并按患者日记作症状对比。1 3 缺血性ST段诊断 :按“1× 1× 1”标准 ,即ST…  相似文献   
3.
4.
例1,患者女性,77岁。因3天内晕厥5次于2002年4月3日就诊我院。入院时在急诊科心电图描记示:交接性心律,可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图略),心率波动于42~48次/分之间。体检:T36.6℃,P45次/分,R20次/分,BP128/60mmHg,心前区无隆起,未见异常搏动,叩诊心界无扩大,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4月4日收住心内科,描记心电图示:V2~V6导联T波倒置,最深达1.7mV,双支不对称;aVR、V1、Ⅲ导联T波直立且宽大,QT间期0.72~0.80s,伴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无明显的ST段改变。次日描记心电图示:V5、V6导联T波倒置变直立,V2~V4导联T波倒置较前变浅,aVR导联T波由直立变倒置,余大致相似(图略)。心电图诊断:①Niagara瀑布样T波;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心室复极的性别差异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心电图复极指标对不同性别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观察500例健康人反映复极时间和速率的心电图指标,在T波振幅最高的心前导联测量。结果 男性比女性心脏复极时间更短、速率更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非线性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性别差异相关的各参数中权重最多的J点和ST角。结论 复极早期时间和速率变化是不同性别相关心电图图形差异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悸283例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对心脏搏动的一种不适感觉,为临床的常见症状,并无特异性,但反复发作的心悸则可能提示心律失常。现对1996~1999年6月阵发性心悸(PP)283例的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旨在探讨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DCG检查的PP者共28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校中老年教职工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方法回顾2003年9月12日-2003年9月26日间常规体检的40岁以上的在校教职工245例的体检资料,分析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及心电图指标,比较不同年龄的情况。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大,血压值、血尿酸值也逐渐升高,60岁以上者升高较明显;血脂值在40岁-49岁者中明显升高,随着年龄的增大,血脂值则逐渐下降;血糖值则没有明显变化;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也随着年龄而逐渐升高,以60岁以上者为最高。结论对我校中老年教职工中应早期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特别是对血压、血脂、血尿酸的监测和控制.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在冠心病(CAD)患的ECG监测中,除伴有心绞痛发作的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痛性的心肌缺血(SMI)存在;本提供我院自92.6~93.3日冠心病患171例Holter监测中心肌缺血发作时有关资料并试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劳力性气促6个月,加剧4d入院。查体:血压100/7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4次/分,律齐。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二叶式主动脉瓣,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入院后多次描记常规心电图(图略)示: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后经动态心电图(图1A)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56s,房室间呈2:1传导,下传的P—R间期固定为0.18s,QRs波时限0.14s呈典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R—R间距1.12s,示:2:1房室阻滞,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当窦性P波规律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诊断结果对比观察,探讨心电散点图在快速诊断心律失常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患者连续24h心电信号,利用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进行心电分析,并同步绘制24h心电散点图。将诊断结果分为窦性心律、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差异性传导5组,分别将4组心律失常结果与心电散点图检测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二者的符合率及各组的B线斜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室上性早搏组与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差传组差异显著(p<0.001);室性早搏组与室上性早搏、心房颤动、差传组差异显著(p<0.001);心房颤动组与差传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心电散点图在长程大样本心电数据中,快速诊断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