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我们在临床中,用自制硇砂散治疗各种(包括轻、中、重度)宫颈糜烂,取得了一些经验,兹将治疗方法简介如下。取:儿茶6克、五倍子15克苦、参15克、黄连6克、黄柏15克、山慈姑15克、硇砂15克、蛇床子15克、鸡苦胆5个(赔干) 以上药混匀共研制成细末,每十克用单层沙布包成一包,于月经干净后3—4天,放入阴道内宫口旁,(也可自放),每七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三个疗程即愈。注意:本法在月经来前1—2天及经期不使用。放药期间避免重体力劳动,忌性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叶下珠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8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纯使用拉米夫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治疗效果方面两药联用在HBeAg和HBV-DNA转阴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成本-效果分析上,两药联用在HBeAg转阴率方面的C/E较高;拉米夫定在ALT复常和HBV-DNA转阴方面C/E略有优势。结论: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叶下珠片治疗乙肝疗效对比和C/E分析显示,联合用药在整体评价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说明在使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的同时,阶段性联合叶下珠片治疗,可以增加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的应答敏感性,以期降低耐药性和变异率,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达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之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奥美沙坦酯和缬沙坦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82例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奥美沙坦酯20~40 mg/d或缬沙坦80~160 mg/d治疗,共8周。观察并比较其降压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奥美沙坦酯组SeDBP平均下降了(10.58±6.82)mmHg,缬沙坦组下降了(9.38±7.16)mmHg;两组比较,P=0.004。奥美沙坦组与缬沙坦组分别有60%、61.74%的患者剂量加倍,加量有效率分别为52.22%、51.85%;治疗8周后,两组SeDBP平均下降(15.72±6.03)mmHg及(14.12±6.79)mmHg;治疗4周后,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7.5%(P>0.05)。结论口服奥美沙坦酯胶囊20~40 mg/d,1次/d,能保持24 h平稳降压,8周总有效率为79.65%;与缬沙坦80~160 mg/d的降压疗效相近。而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熊汉申  张兆利  张引兰 《中国药房》2014,(14):1260-1262
目的:探讨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管理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分别调查我院2012年7-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10 226张(含不合理典型处方75张)以及2013年1-6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11 051张(含不合理典型处方70张),分别作为干预前和干预后数据。比较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指标变化,检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明显上升,由干预前的63.70%上升到干预后的75.50%;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8.99%下降到干预后的7.15%;不规范处方和超常处方大大减少,分别由干预前的44.30%和22.14%,下降到干预后的38.72%和11.66%;平均每张不合理典型处方不合理用药表现次数下降,由干预前的2.04人/次下降到干预后的1.54人/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合理应用具体指标有改善,其他仍需继续改进。结论:合理的干预措施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全面提升是可行的,但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2C9)和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VKORC1)基因型与华法林个体化剂量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临床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362例)的VKORC1-1639及CYP2C9-1061A/C多态性,并按其基因型分组,分别比较VKORC1和CYP2C9不同基因型间的平均华法林剂量。结果病例检测出VKORC1-1639 AA基因型273例(75.4%)、AC基因型81例(22.3%)及CC基因型8例(2.3%)。CYP2C9基因检测AA型321例(88.7%)、AG基因型34例(9.5%)、GG型7例(1.8%)。两组VKORC1和CYP2C9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KORC1不同基因型间患者所需华法林平均剂量GA、GG组明显高于AA组(P〈0.01)。携带CYP2C9基因型的患者(AG+GG)组华法林平均剂量要低于AA组(P〈0.05)。结论华法林应用剂量偏低可能与VKORC G-C和CYP2C9 A-G转变有关。VKORC1 AA型占多数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所需华法林剂量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预前后病区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12月及2012年1-6月每月各30份出院病历,以前者为干预前组,后者为干预后组,围手术期干预前组患者71例和干预后组64例;非手术干预前组患者109例和干预后组116例,分别对围手术期和非手术干预前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给药时机及术后用药时间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药物选择、联合用药不适宜率、分别由32.39%、21.13%下降至17.19%、6.25%;术前未给药、切皮后或术后给药从76.06%下降至48.44%;术后用药2448h从13.51%增加至40.63%;术后用药>72h从54.93%下降至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联合用药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联合用药不适宜率由66.67%下降至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菌药物平均用药/病例数、细化指标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因此如何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齐雪静  曹辉  赵宇  张引兰 《安徽医药》2024,28(2):240-245
目的探索以维生素 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 TPGS)做乳化剂,制备 α-生育酚琥珀酸酯纳米乳(T-NE),对纳米乳进行处方优化、制备方法以及制剂学性质考察,并且评价其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方法自 2022年 1―4月,先后通过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根据纳米乳区域确定最优处方,再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评价,包括类型确定、形态学考察、粒径大小和分布、 Zeta电位、载药量和稳定性,并通过细胞活力实验( MTT)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评价。结果 T-NE的最优处方为 α-生育酚琥珀酸酯( α-TOS)、维生素 E、TPGS、聚乙二醇 400质量比 1∶1∶2∶1;所制得 T-NE为 O/W型,外观呈类球形且无粘连;载药量为( 20.15±1.91)g/L,粒径为( 258.8±3.48)nm,多分散指数( PDI)为 0.136±0.03,Zeta电位值为( .27.0± 0.46)mV;4℃和 25 ℃条件下放置稳定性良好,且适宜室温长期贮存;与游离的 α-TOS药物溶液相比, T-NE对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7)及人卵巢癌细胞系( A2780)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IC50值分别为 16.68 μmol/L和 7.50 μmol/L,且空白纳米乳基本无毒性作用。结论该实验制备的 T-NE外观均一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载药量高稳定性好,同时表现出比游离 α-TOS更为优异的抗肿瘤细胞活性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ADR监测工作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ADR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视。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上报的院内(含门急诊)ADR的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不良反应的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