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3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肝组织HBVDNA定量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对HBV感染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抗病毒治疗急待寻找判定效果可靠的方法,HBVDNA检测,特别是血液和肝组织定量检测显得极春重要。不加选择对HBV感染作肝活检时留取小粒肝组织,同时采血作HBVDNA定量检查。急慢性HBV感染病例均示肝组织内HBVDNA检查明显高于血内检出率,同时肝组织HBV含量明显高于血液的含量。肝组织检测HBVDNA可以明显提高HBV感染诊断率,血内HBVDNA阴转时不能说明肝组织内亦已阴转,血内HBVDNA阴转不宜随即停止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国属乙肝病毒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国家,HBsAg携带者约1.2亿,每年新感染者在150万例以上,约10%-20%发展为肝硬化,约5%发展成肝癌,对人民健康及社会、家庭危害很大。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尽量在防治方面做些探讨,因而于20世纪80年代起再次在50年代病毒性肝炎重复肝活检发现肝炎和肝纤维化、肝硬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肝硬化的病因、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3.
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的特异免疫活性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由HBVM-Ab阳性胎盘提取的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PSTF)的特异免疫活性证明,经注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胸腺重量和指数亦显著增加,酯酶染色证明75%属T-样淋巴细胞,25%属Thy-样淋巴细胞,人白细胞或小鼠白细胞体外转移PSTF特异免疫活性、或豚鼠和小鼠体内转移PSTF特异免疫活性,再取其白细胞作白细胞粘附抑制、白细胞移动抑制、特异淋巴细胞转化、小鼠足掌注射和诱生γ-干扰素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HBV慢性感染的治疗一直困扰着我们,“保肝”治疗未能圆满解决问题。方法:收集内脏材料送检HBVM和HBVDNA,为探讨抗病毒病因治疗提供证据。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HBVDNA定性、定量检测,均证明HBV感染人体后,除肝脏外,同时亦侵入脑、肾、脾、胃等脏器,而且均出现相应病损和功能障碍。结论:HBV感染人体后侵及多脏器。因而治疗原则应是抗病毒为主,而且新型免疫调节剂和贺普丁联用,可使HBVDNA顺利阴转。  相似文献   
5.
240例肝硬变病理特点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40例肝硬变病理特点探讨271000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张光曙,陈崇清,阎承玉关键词肝炎.病毒性;肝硬变;病理学;治疗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75.2近年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我国肝硬变主要病因是慢性HBV感染,其中多数又是来自婴幼儿期家庭内垂直...  相似文献   
6.
试用新型免疫调节剂胎盘肽治疗丙型肝炎115例,单一用药每天肌注2~4ml,平均治疗3~4月。临床治愈91例,占79.1%,近期HCV—Ab、HCV—RNA阴转率分别为34.5%和39.O%;急性乙丙混合感染者HBs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1.4%和66.7%;慢性乙丙混合感染者HBsAg转阴率为20.3%、HBV—DNA阴转率为35.O%。随访出院急性病例未见复发,慢性病例出现肝功波动者在11.4%以内;肝组织病理复查均见明显进步,已有假小叶形成者亦示消退。证明急、慢性丙型肝炎在恰当治疗下预后良好,说明新型免疫调节剂胎盘肽对单纯丙型肝炎或乙丙混合型肝炎均能获得较好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并作出诊断。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肝硬化及慢活肝各13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早期肝硬化与慢活肝在蜘蛛痣、肝掌、慢性肝病面容、A/G异常、γ>0.25及HBV感染的家庭聚集等方面存在差异(P<0.025~0.00l)。结论:掌握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可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依据肝硬变形成的病因,探讨肝硬变病理改变能否逆转和肝硬变病因治疗。任选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和代偿期肝硬变病例70例,肌注具有明确抑制HBV复制和消退肝内炎症药物八八乙肝泰,同时观察临床征象和肝功能变化,重复肝活检。结果,治疗5个月后729%可获自觉征象消退和肝功能正常,114%基本正常,143%进步;肝活检复查早期肝硬变病理特征619%消退,333%进步;代偿期肝硬变假小叶714%消退,286%进步。结论:肝硬变的治疗原则仍在于有效控制消退肝内慢性炎症,确切有效的消退肝内炎症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肝硬变,逆转其病理变化,因而肝硬变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9.
肝硬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尸检统计约占4~7%。病理解剖学上肝硬变是指肝脏广泛纤维化并伴有结节形成,病理形态特点主要是肝细胞退变坏死和再生,纤维组织增生,继而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两结果肝脏变形、变硬。本文观察,HE染色除有早期肝硬变和肝硬变特点外,普遍存在肝细胞退变,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散在灶性坏死、碎屑样和桥形坏死等)和增生,汇管区炎细胞增多和纤维细胞增生,以及间质增生等。这些正是乙型慢肝。特别是慢活肝的病理特点,从这些变化发展看,显然提示HBV感染与肝硬变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试用吡哌酸(PPA)和甲氧苄氨(TMP)短程治疗急性菌痢,PPA1.0g、TMP0.2gbid,治程2d,治疗55人;PPA2.0g,TMP0.4gq12h治程1d,治疗33人。均能获得很好效果:1个疗程治愈率为97%,两个疗程全部治愈。体温平均12±2.4h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可于2.3±1.2d内消失,粪检和培养平均2.3±1.2d内转阴。1个疗程治后痢疾菌全部阴转,其中3d内阴转者88-97%,2d内阴转62-73%,1d内阴转亦达28-36%,远期症状复发率4%,未见带菌者。同时,亦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