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观察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将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2组同时于血透后每周给予r-HuEPO100—150U/kg皮下注射,待血红蛋白(Hb)≥110g/L,红细胞压积(Hct)≥30%后减量,维持Hct在30%-35%;治疗组另于每次血透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2.0g,共12周。结果2组患者的Hb、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红细胞生成素的每周平均用量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显著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息斯敏致关节肿痛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0岁,农民。195年2月12日下午,因皮肤搔痒就诊于我院第二门诊部,主诉全身皮肤发痒,四肢更甚,疑是上午吃虾所致。查皮肤及四肢有散在针点状红斑,越搔越痒。给予口服息斯敏。当日下午即服10m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中的早期变化以及对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6例创伤患者,其中无休克患者70例(A组),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ARDS 67例(B组),未发生ARDS 79例(C组),收集入院时以及人院后24 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表达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透析组)和正常对照者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及MPO水平,比较2组之间的差别及2种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透析组血清VEGF及M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患者VEGF与MPO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5,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VEGF及MPO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且两者之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上医护人员对ICU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收治疗的60例ICU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抢救,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利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实验中,两组患者均进行15天的治疗,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15%,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救治ICU危重症患者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救治率,减少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收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标本各4 ml,其中2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2 ml置于普通试管,低温离心后分别收集血浆和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及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水平并比较透析前、后的变化.结果 透析前、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分别为(161±33)μg/L和(426±188)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前、后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水平分别为(191±33)μg/L和(193±34)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肝素作为抗凝剂透析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升高并非由中性粒细胞释放所致,很可能是由肝素刺激血管壁固化髓过氧化物酶释放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静脉氧含量差[P(v-a)CO_(2)/C(a-v)O_(2)]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1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P(v-a)CO_(2)/C(a-v)O_(2)治疗后变化分为下降组(n=54)和上升组(n=57)。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氧代谢相关指标以及预后,分析氧代谢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结果:与下降组相比,上升组休克、重要器官损伤以及中间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同时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意识恢复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阿托品用量明显升高,病死率亦升高。两组乳酸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v-a)CO_(2)/C(a-v)O_(2)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升组P(v-a)CO_(2)/C(a-v)O_(2)明显高于下降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是治疗前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P<0.05),P(v-a)CO_(2)/C(a-v)O_(2)和乳酸是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后的死亡危险因素。进一步ROC曲线发现,治疗前后均是P(v-a)CO_(2)/C(a-v)O_(2)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死亡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界值为分别为0.840、2.45以及0.861、2.55。结论:氧代谢相关指标与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中P(v-a)CO_(2)/C(a-v)O_(2)是评估预后不良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