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不完全KD 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所致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接诊的100例轮状病毒所致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进行研究。比较分析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首次惊厥发作时间、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时间、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随访情况。[结果]1~2岁患儿占80%,其余年龄占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00,P<0.0001);冬春季节患儿占81%,夏秋季节占1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800,P<0.0001);首次惊厥发作时间(胃肠炎后)3d以内患儿占93%,3d以上占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200,P<0.0001);1次病程中惊厥发作次数为1~2次患儿占92%,其余占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200,P<0.0001);发作时间为0~4min患儿占97%,≥4min为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200,P<0.0001);93%为全身强直的阵挛性发作。脑电图检查,50.00%可见小棘波,同期其他患儿小棘波发生比率为9.0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618,P<0.0001)。随访除1例再发外,其余皆未再出现惊厥。[结论]轮状病毒所致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1~2岁多见,多为冬春季节发病,常于胃肠道症状48h内发生惊厥,发作时间常在4min以内,大多为全身强直的阵挛性发作,很多患儿脑电图出现小棘波,预后良好,再发比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庞黎华  蒋玲珍 《江西医药》2007,42(8):731-732
药物引起肾脏损害是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之一.由药物引起血尿的病例近年有增多现象.为了减少药物性血尿的发生,本研究收集了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因药物引起肉眼血尿而入住我院的病例4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awaso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的损害而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由于本病病因未明,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目前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而如能在发病早期得到诊断并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并发症.所以提高对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现将本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31例不典型KD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在新生儿窒息后引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的机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儿科病房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住的新生儿窒息258例所发生SIRs和MODs的情况。结果:全组258例患儿,符合SIRS标准172例,占66.7%,最终发展成MODS36例,占20.9%,死亡16例,病死44.4%。结论:窒息新生儿SIRS和MODS发生率高,SIRS发生MODS的危险性大,病死率高,必须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7.
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1例慢性咳嗽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检测,胸片检查。结果131慢性咳嗽患儿MP-IgM阳性69例,占52.67%。3-6岁阳性率最高,占44.93%。MP感染组61例(88.41%)胸片异常,而非MP感染组29例(46.77%)胸片异常,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关系密切,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小儿急性中毒1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毒是小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占第4位,仅次于意外窒息、溺水、车祸。中毒原因很多,临床表现各异,诊治难度较大。本文对我院1996~2001年收治小儿急性中毒102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童副鼻窦炎引起慢性咳嗽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定义为持续或反复咳嗽3—4周以上,其病因复杂多样。儿童副鼻窦炎常表现为咳嗽,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两者的关系正受到儿科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我院儿科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因慢性咳嗽就诊而确诊为副鼻窦炎者共计39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血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和唾液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MPP患儿95例为MPP组,同期参加体检的儿童6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均抽取外周血2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MBL水平,神经氨酸苷酶法检测血清唾液酸水平,分析比较两组MBL和唾液酸水平,探讨两者与MPP的关系。结果MPP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MB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MPP组急性期唾液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PP组急性期与恢复期MBL、唾液酸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MPP患儿血清MBL和唾液酸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