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生物治疗乳腺癌合并恶性胸水疗效。方法 40例乳腺癌合并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CIK回输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GP)化疗,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和顺铂进行化疗,观察两组化疗效果及化疗后副作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乳腺癌治疗总有效率100.0%和恶性胸水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和7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度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回输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乳腺癌合并恶性胸水临床效果良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2.
王博  张传平  张舒  岳恺  王旭东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3):1877-1880,1885
  目的  探讨EMT在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XCR4及EMT相关因子在60例口腔鳞癌中的的表达,应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各指标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CXCR4与EMT相关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   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显示CXCR4、β-catenin、E-cadherin、N-cadherin、Twist、Snail在淋巴结转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CXCR4与分化程度有关,β-catenin与分化程度及T分期有关,E-cadherin与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有关,Twist与分化程度有关(P < 0.05)。Spearman分析显示β-catenin的表达与CXCR4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7;Snail、Twist、N-cadherin的表达与CXCR4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6、0.300、0.333(P < 0.05)。   结论   提示EMT在口腔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可能作用于EMT的某个环节,并调控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CXCL12/CXCR4生物轴在头颈部鳞癌淋巴转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其配体12(CXCL12)在头颈部鳞癌(HNSCC)组织及颈部淋巴结中的表达,分析CXCR4、CXCL12的表达与HNSCC临床病理关系,探讨CXCL12/CXCR4生物轴在HNSCC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HNSCC组织、15例正常口腔组织及良性病变中CXCR4、CXCL12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RT-PCR结果:CXCR4在鳞癌转移组、非转移组、良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406±0.044、0.464±0.068、0.900±0.108,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未转移组淋巴结中CXCL12的表达分别为0.935±0.087、0.861±0.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XCR4在鳞癌转移组、非转移组、良性对照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1.4%、33.3%、13.3%.各组间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23,P<0.05).CXCR4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淋巴结中高表达CXCL12,CXCL12的表达在所有参数的分组表达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R4的高表达可能赋予HNSCC细胞较强的局部侵犯及淋巴转移潜能;CXCL12/CXCR4生物轴在HNSCC淋巴转移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解剖发现肱、腋、肾和髂总、髂外动脉以及脾动脉行程显著弯曲的中年女尸1例。该例左侧肱动脉和腋动脉呈波浪状。左肾动脉前支在入肾门之前环绕左肾静脉呈近似“0”形。左侧髂总动脉向外侧弯曲呈弧形。左髂外动脉在冠状面呈“S”形。同结构右侧均无明显异常。该例脾动脉从腹腔干  相似文献   
5.
解剖中发现一侧肾上腺缺如1例.该中年女尸肾上腺缺如,左肾上腺体增大,其横径11.7cm,最高5.3 cm,厚2.1cm,近似椭圆形.  相似文献   
6.
木亚林  岳恺  李明 《现代肿瘤医学》2021,(17):3035-3038
目的:探讨MT2-MMP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MT2-MMP对NSCLC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06月于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各89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SCLC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T2-MMP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MT2-MMP蛋白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T2-MMP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62.9%(56/89)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6%(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2-MMP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临床TNM分期无关(P>0.05)。生存曲线分析提示MT2-MMP高表达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χ2=4.536,P=0.033)。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TNM分期Ⅲ-Ⅳ期、低中分化、淋巴结转移、MT2-MMP高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Ⅳ期、低中分化、淋巴结转移、MT2-MMP高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2-MMP高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提示MT2-MMP有可能作为NSCLC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及临床检测或联合检测的指标,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不同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放射治疗后生存情况。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75例,根据GTV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125 cm3)20例、B组(126~999 cm3)37例和C组(>1000 cm3)18例,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结果 在治疗后4 w末,A组客观缓解率(ORR)为70.0%,显著高于B组的51.4%或C组的33.3%(P<0.05);A组血清AFP、AFP-L3、GP73、VEGF和MMP水平分别为(121.0±20.8)ng/mL、(5.9±0.9)ng/mL、(62.8±3.5)ng/mL、(265.3±20.4)pg/mL和(60.2±11.7)ng/L,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33.0±18.1)ng/mL、(6.5±0.7)ng/mL、(71.4±3.2)ng/mL、(296.1±30.9)pg/mL和(72.5±7.3)ng/L,P<0.05】或C组【分别为(143.0±15.3)ng/mL、(6.9±0.8)ng/mL、(78.3±3.7)ng/mL、(320.5±32.7)pg/mL和(85.5±15.6)ng/L,P<0.05】;A组1 a累积生存率为72.2%(13/18),显著高于B组的52.9%(18/34)或C组的41.2%(7/17,P<0.05)。结论 采用3DCRT治疗PLC患者近期有效,但需考虑GTV的影响,GTV越小,近期疗效越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7例微小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经CT检查,术中使用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物进行识别、界定和导航,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分析吲哚氰绿近红外光在微小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结果:87例患者共119个病灶,术前CT检查发现88个病灶,术中通过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发现103个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均未发现但切开肝脏后暴露发现16个病灶,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较CT检查能发现更多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与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检查发现的肿瘤平均深度和平均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16个病灶为全荧光型,23例环形荧光,34例高分化原发性肝癌,31例低分化原发性肝癌。87例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11例患者术后复发,所有患者均为单个肿瘤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8.93±2.44)个月,复发患者肿瘤距离肝脏表面平均深度为(2.35±0.51)cm,平均大小为(1.61±0.74)cm,所有患者均未进行二次手术,采用以外科治疗的综合治疗。结论:吲哚氰绿近红外光技术对微小肝脏肿瘤的识别率高,病灶显示清晰,在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一手术组使用Focus超声刀完成腮腺手术11例(超声刀组),另选取同期传统电刀手术13例设为对照(传统电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