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用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兔的血吸虫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d7或21分别开始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和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隔1wk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或Pra连给3-4次,减♀虫率达98%以上,且部分兔无♀虫,上述兔相仿,或仅有轻度变化,一些与急性血吸虫病有关的指标测定亦为阴性。  相似文献   
2.
The effects of mebendazole (Meb), albendazole (Alb) and albendazole sulfoxide (AlbSO) on metacestode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b and Alb exhibit less effect on protoscoleces in vitro, but in vivo the protoscolicidal effect of Meb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b. Both Meb and Alh are efficacious in the treatment of mice infected with secondary cysts of E. granulosus. In terms of the minimal effective dose required, the occurrence of collapsed and shrunk cysts after treatment, the drug-induced damage on the germinal lay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ug content in the cyst wall and the damage of germinal layer, the effect of Meb on metacestodes of E. granulosu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lb.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lower drug absorption rate and thickening of the adventitia during longer disease course are the two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Meb and Alb, hence suggesting that increase of Meb absorption may be expected to rainse the therapeutic  相似文献   
3.
自1979年以来,我们从药理、免疫、生化、病理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对吡喹酮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3篇,主要获得以下一些结果。(1)吡喹酮对血吸虫具有3种主要药理作用,即兴奋虫体活动,挛缩虫体肌肉和损害虫的皮层。 (2)吡喹酮兴奋虫体活动并非通过神经介质,可能是吡喹酮本身对血吸虫具有5-羟色胺样作用,或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3)吡喹酮引起血吸虫挛缩及损害虫的皮层均与虫的Ca~(2+)的存在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Mg~(2+)制约。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虫的皮层细胞质的Ca~(2+)含量明显增加,而肌层的Ca~(2+)含量则明显减少,并认为吡喹酮改变Ca~(2+)在虫体内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对拉丁美洲的各种绦虫病患者用吡喹酮片剂进行治疗。患者年龄6~70岁(最小2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大部分膜壳绦虫病人是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对象为治前1~30天粪检阳性病例。在治前24小时和治后24小时;30,60和90天检查肝、肾功能,尿分析,空腹血糖,白细胞,红细胞,血色  相似文献   
5.
蒿甲醚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糖原,蛋白质,硷性磷酸酶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2-35d的小鼠1次ig蒿甲醚(Art)300mg.kg^-^1后24h,其体内♀,♂血吸虫的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约50%,72h后则分别减少64.1%和77.9%。给药后72h,♀,♂虫的蛋白质含较对照组分别减少68..1%和49.3%。给药24h,♀,♂虫的硷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抑制率约为25%,72h后,♀虫的AKP进一步被抑制,抑制率达61.6%。酸性磷酸酶(ACP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消旋吡喹酮(Pra)、左旋吡喹酮(L-Pra)和右旋吡喹酮(D-Pra)对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方法:用含20%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测定上述三种药物的体外抗血吸虫作用。体内试验系于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Pra、L-Pra或D-Pra,根据残留平均虫数评估药效。结果:依据药物引起虫的皮层损害程度,虫龄为28d(d28)和35d(d35)的成虫对L-Pra最敏感,而14d(d14)童虫则最不敏感。在药物浓度为0.1-1μg/ml时,L-Pra的抗血吸虫作用较Pra的为强,即使L-Pra的浓度减至Pra最低有效药浓度的1/2亦有效。在体外,上述浓度的D-Pra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无明显作用。感染小鼠ig单剂量的L-Pra,Pra或D-Pra300mg/kg或500mg/kg,仅前2种药物对3h(do)、21d(d21)童虫和d28及d35成虫有较明显的疗效,而对3d(d3)、7d(d7)和d14童虫的疗效甚差或无效。与L-Pra和Pra相比,D-Pra仅对d35成虫有较差的疗效。感染d35血吸虫成虫的小鼠用L-Pra150mg/kgig治疗,其疗效与用Pra 300mg/kg 治疗的相仿。D-Pra 的总剂量增至L -Pra 的2—6 倍时亦仅示很差的疗效。结论: 在消旋Pra 中,L-Pra 是抗血吸虫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蒿甲醚(Art)对血吸虫己糖激酶(HK)、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和磷酸果糖激酶(PFK)的影响。方法:感染血吸虫小鼠1次igArt100或300mgkg-1,并分别于24h和48h剖杀取虫。按生成NADPH和耗用NADH的方法测定上述3种酶活力。结果:感染鼠ig.Art300mgkg-1后24h,♀、虫体HK活力抑制率分别为33.3%和13.7%,GPI活力则分别抑制14.7%和17.5%,48h后,♀、虫体的GPI活力抑制率分别为46.2%和32.9%。但Art剂量为100或300mgkg-1时,给药后24h和48h的♀虫PFK抑制率分别为64.9%和71%,均明显高于虫的16.3%和54.2%。结论:PFK可能是Art作用于血吸虫糖酶解途径的靶酶之一。  相似文献   
9.
6周龄童虫及12周龄肝片吸虫成虫分别从感染150条和75条后囊蚴的雄性新西兰白兔体内获得。根据Smith和Clegg(1981)的方法对肝片吸虫的后囊蚴进行人工脱囊(以下称脱囊蚴),然后混悬在新鲜的培养基内,每毫升含100个脱囊蚴。培养基为RPMI 1640,内含50%灭活兔血清以及2%兔红细胞,每0.1ml分别加青、链霉素50U及50μg。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