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符合多原发结直肠癌诊断的患者42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20%(42/3499),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32例,年龄38~86岁,中位年龄66岁,共发现73处结直肠癌灶,多位于近端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共检出淋巴结527枚,阳性10枚(1.9%),淋巴结阳性患者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37.5%(12/32);27例为双原发癌,3例为三原发癌,2例为五原发癌;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75%和74.38%。异时性多原发癌10例,年龄33~86岁,第一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第二癌多位于升结肠区域;共检出淋巴结276枚,阳性率12.3%(34枚),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66.67%。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不少见,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临床中应引起重视,提高早期诊断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一种严重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较少见,欧美国家报道其年发病率7.8/10万[1].主要导致代谢紊乱,其中以泌尿系统结石最常见,骨病、消化性溃疡及胰腺炎次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我们应用微创腹腔镜技术治疗1例甲状旁腺腺癌,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早期吻合口出血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5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结果:术后吻合口出血18例(3.9%),于术后3~18 h发现;出血量100~500 mL。5例经内镜下钛夹止血,8例经肛门吻合口缝合止血;各有1例出现术后吻合口漏。5例采取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止血药等保守方法,其中3例出现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分期无显著相关性。内镜下止血中位费用为2158元;保守治疗中位费用为441元;经肛门缝合止血中位费用为263元。结论:吻合口出血是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易于早期诊治,止血的关键在于选择安全、可靠的方法,避免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右半结肠癌No.206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淋巴结的清扫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111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人口学特征、手术与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随访及生存情况。结果:111例患者中男59例,女52例,中位年龄60岁。肿瘤部位回盲部9例,升结肠37例,结肠肝曲62例,横结肠右侧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其中腹腔镜手术79例,开放手术8例,达芬奇手术24例;腹腔镜手术中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98,115)min,术中出血量30(20,50)mL,术后肛门排便时间4(3,5)d,术后住院7(6,8)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9.9%(11/111),其中切口感染、脂肪液化5例,乳糜瘘5例,吻合口出血1例。病理标本肿瘤TNM分期Ⅰ期17例、Ⅱ期44例、Ⅲ期49例、Ⅳ期1例。淋巴结检出27(23,31)枚,阳性淋巴结检出0(0,2)枚,淋巴结转移率为44.14%(49/111)。No.206组淋巴结检出数为3(1,4)枚,阳性淋巴结检出数为0(0,0)枚,淋巴结转移率为0.9%(1/111)。术后102例(91.9%)获得随访,9例失访,随访7~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5年总生存率86.3%,5年无病生存率73.4%。结论:右半结肠癌No.206组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如果术前或术中评估怀疑No.206组淋巴结转移或局部进展期肝曲结肠癌,建议清扫No.206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侧方淋巴引流是低位直肠癌3个重要的淋巴引流方向之一。沿引流途径清扫淋巴结是直肠癌根治术基本要求,也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但侧方淋巴结是区域淋巴结还是远处淋巴结,一直存在争议。这带来新辅助放化疗和侧方淋巴结清扫、以及新辅助放化疗对侧方淋巴结转移疗效的争议。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响侧方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因素以及放化疗前后MRI检查对侧方淋巴结评估等进行深入阐述,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侧方淋巴结清扫的选择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导致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LC成功组115例和中转开腹组7例,分析其年龄、最高体温、既往发作史、发作至手术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囊肿大、胆囊坏疽、胆结石大小、胆囊颈结石嵌顿对中转开腹的影响。结果中转组7人均为胆囊炎发作72h之后手术,与成功组的23/115(20%)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转组既往发作均超过10次,而成功组中仅有27人(23%)发作超过10次,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囊积脓以及胆囊结石大小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胆囊肿大超过10cm、胆囊颈结石嵌顿使中转开腹率大大提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年龄大于65岁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既往发作超过10次,本次发作超过72h,术前B超示胆囊肿大超过10cm,胆囊颈结石嵌顿时,应直接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部和尾状叶肝结石术中对尾状叶的处理。方法:对21例肝尾状叶因以上疾病经外科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总结。结果与结论:肝尾状病变处理棘手;肝门部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其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尾状叶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miRNA145联合二甲双胍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影响?方法:慢病毒法将miRNA145转染入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miRNA145表达的变化?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iRNA145和/或二甲双胍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iRNA145和/或二甲双胍对细胞AMPK?m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表明miRNA145?二甲双胍均具有抑制HCT116细胞增殖的作用,二者联用使细胞增殖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二甲双胍?miRNA145以及二者联用可进一步促进AMPK的活化进而影响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论:miRNA145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具有更强的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后不同等待时间对术后病理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77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新辅助治疗后术前等待时间分为Ⅰ组43例(6~8周)和Ⅱ组34例(9~12周),比较两组术后病理及预后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新辅助前的一般资料如性別、年龄、cTNM分期及CEA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Ⅱ组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率显著低于Ⅰ组(20.6% vs. 46.5%,P=0.018)。Ⅰ组和Ⅱ组pCR率分别为18.6%和1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Ⅰ组共有14例患者(32.6%,14/43)肿瘤消退明显,仅剩下少量镜下癌灶或无肿瘤残留,Ⅱ组共有13例患者(38.2%,13/34)肿瘤消退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2,P=0.48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肿瘤复发及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延长新辅助放化疗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至9~12周较6~8周能进一步降低淋巴结的阳性率,但对pCR率及肿瘤消退分级评分并无影响。对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复发及转移等情况也未产生较大影响。延期手术对患者来说利弊共存,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