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胸腺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腺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3例,并由上述患儿组成重症组和轻症组,均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d5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IL-2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显著上升(P<0.001),重症组与轻症组IL-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IL-2水平明显降低,IL-2水平与患儿病情无相关,胸腺素可显著提高患儿IL-2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旨在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点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肺炎症状消失时间、胸部影像学检查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或体征消失、好转时间、胸部X线片或CT示肺部病变吸收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有效抗生素使用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激素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表现大为改善,还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皮质醇(Cor)、胰岛素水平与小于胎龄儿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218例新生儿,按其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小于胎龄组(SGA)和适于胎龄儿组(AGA)比较小于胎龄儿组与适于胎龄儿组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皮质醇、胰岛素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皮质醇及胰岛素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结果小于胎龄儿组IGF-1及胰岛素水平低于适于胎龄儿组,Cor高于适于胎龄儿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IGF-1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r=0.71,P=0.000)、身长(r=0.65,P=0.000)及头围(r=0.63,P=0.000)均呈正相关,Cor与出生体质量相关系数临界检验水准(r=0.42,P=0.052)。结论 IGF-1、Cor与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有关,可能对其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肌损伤患儿血浆E-选择素(ES)的水平及在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5例心肌损伤患儿(心肌损伤组)和6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ES水平的表达,采用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对比,绘制ROC曲线,分析及评价ES在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性拟定0~14岁小儿心肌损伤评分法。结果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的ES水平分别为42.25±4.82 ng/ml,12.46±3.29 ng/ml;cTnⅠ分别为0.18±0.02μg/L,0.02±0.01μg/L;CK-MB分别为27.66±4.22 IU/L,9.46±4.77 IU/L;心肌损伤组ES、cTnI及CK-MB测定水平均明显高于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S诊断心肌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95%CI为0.899~0.991,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01、1.000和0.801,诊断界值29.67 ng/ml,阳性似然比为72.5。结论 E-选择素对心肌损伤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能是心肌损伤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可作为小儿心肌损伤评分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1年再入院的高危因素,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96例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1年内再住院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设再入院组44例,未再入院组52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再入院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未再入院组低,有BP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组患儿1年内再入院所患疾病中呼吸道疾病为主,占87.5%,喘息发生率较高,77.8%.再入院组VT、TPTEF/TE、VPTEF/VE降低,RR升高,TE、TI/TE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胎龄、极低出生时体重、出生后合并BP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年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再入院的原因以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为主.以小气道阻塞为主要表现.因此,预防早产及BPD的发生和控制感染是降低≤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年再入院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孙艳娜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11-6211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牛黄双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抗病毒治疗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血液抗菌肽37(LL-37)及白三烯(LTS)对5岁以下喘息儿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107例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哮喘预测指数(API)将其分为API阳性组(35例)、支气管肺炎组(37例)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组(35例),并将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5岁以下儿童设为对照组,比较四组LL-37抗菌肽、LTS水平与第1秒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结果对照组LL-37抗菌肽水平与FEV1/FVC值均高于API阳性组、支气管肺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TB4、LTC4、LTD4及LTE4水平均低于API阳性组、支气管肺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LL-37抗菌肽与FEV1/FVC呈正相关(r0,P0.05),LTB4、LTC4、LTD4及LTE4与FEV1/FVC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5岁以下喘息儿童经LL-37抗菌肽与LTS检测,能进一步分析喘息病因,并为评估患儿肺功能变化提供依据,为5岁以下喘息儿童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靠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浆LL-37抗菌肽、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白三烯(LTS)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与治疗的72例哮喘患儿、60例非喘息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哮喘组、肺炎组,同时选取相同年龄的60例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三组儿童血浆LL-37抗菌肽、KL-6以及LTS水平。检查各患儿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FEV1%,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LL-37抗菌肽、KL-6、LT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血浆LL-37抗菌肽、KL-6、LTS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与对照组,肺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VC、FEV1、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FVC、FEV1、FEV1%显著低于肺炎组与对照组,肺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L-37抗菌肽与FVC、FEV1、FEV1%呈负相关(P<0.05),血浆KL-6与FVC、FEV1、FEV1%呈负相关(P<0.05),血浆LTS与FVC、FEV1、FEV1%呈负相关(P=0.000)。结论哮喘患儿血浆LL-37抗菌肽、KL-6水以及LTS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喘息性肺炎患儿及正常儿童,与肺功能呈负相关,提示LL-37抗菌肽、KL-6、LTS与哮喘的发病及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岁以下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岁以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60例,分析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临床体征;随访2年,整理统计相关资料,运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找出喘息性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多发于1~3岁的小儿,临床表现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突发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对称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喘鸣音。本组160例患儿中,随访期间有42例患儿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发病率为26.2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在母乳喂养时间、是否按时接种卡介苗、是否为易过敏体质、是否被动吸烟、是否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无哮喘家庭史、是否肥胖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是否饲养宠物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按时接种BCG、母乳喂养4个月、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是喘息性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保护因素(OR1,P0.05);而易过敏体质、被动吸烟、哮喘家庭史、肥胖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对监护人行健康宣教,普及相关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时间4个月),按时接种BCG、应用免疫球蛋白,增强体质,为小儿提供无烟环境,减轻体重,以降低喘息性支气管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心肌损伤患儿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62例心肌损伤患儿(心肌损伤组)和62例同期无心肌损伤的患儿(对照组)的E-选择素、IL-6和TNF-α表达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E-选择素、IL-6和TNF-α在心肌损伤中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患儿E-选择素分别为(45.16±5.34)μg/L、(15.37 ±4.65) μ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L-6分别为(21.31±5.28) ng/L、(17.09 ±4.62) ng/L,TNF-α分别为(27.22±8.56) ng/L、(21.46±8.08) ng/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选择素诊断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95% CI为0.899~0.991,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分别为0.801、0.999和0.800,诊断界值为29.93 μg/L.结论 E-选择素可作为心肌损伤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L-6及TNF-α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