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状况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91例胃癌患者,患者术前给予SGA营养状况评估,对比不同营养状况患者术后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GA(A)级患者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与SGA(C)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营养不良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中显示,SGA(A)并发症发生率在14.7%,显著低于SGA(B)组(30.4%)及SGA(C)组(35.5%),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提高术前营养状况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过程,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临床、影像学、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生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HAML病例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 本组HAML患者,女性多见,大部分无HBV感染背景,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阴性,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诊断为HAML的8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7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2例,误诊为肝腺瘤2例,误诊为血管瘤2例,诊断不明确的12例;明确诊断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MB45阳性率97.6%,SMA阳性率88.1%,CD34阳性率70.7%.结论 HAML术前容易误诊,误诊为肝细胞癌多见,结合临床与影像学检查,可能提高其术前诊断率;该肿瘤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唐金绍  徐降兴 《江西医药》2010,45(11):1087-1088
目的总结腹腔镜合胆道镜处理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分析回顾32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资料。结果 5例腹腔镜下单纯胆总管结石行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成功,无并发症,15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结合胆道镜下肝内胆管取石,术中行T管引流,T管造影无结石残留,无并发症,10例术中T管引流,术后造影证实肝管内残留结石,二期行经T管胆道镜碎石+取石术,2例中转开腹,其中发生胆瘘并发症1例,占3.125%。结论腹腔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4.
唐金绍 《中外医疗》2016,(34):66-68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肝胆手术治疗后形成胆漏的原因,以便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进而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_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肝胆手术治疗并发生胆漏的患者40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手术方式、胆漏发生原因、治疗措施、治疗效果等方面。结果肝胆手术后引发胆漏的原因主要为手术不恰当引发胆总管损伤,占总数40%;其次为手术不恰当引发肝管损伤,占总数30%。该次研究的40例病患中,32例患者根据自身病情选择保守治疗,8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选择手术治疗,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在肝胆手术的临床治疗中,导致术后胆漏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选用治疗方法时,要科学、合理,尽量避免引发胆漏的相关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当有胆漏情况发生时,应立即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措施,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作用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脾大、纳差、相对缓脉等一系列症状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往往病程长、并发症多,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大出血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急诊行肝动脉造影后给予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及化疗药栓塞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1例患者由于严重失血性休克,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出现肝、肾功能衰竭,于术后第2d死亡,其余21例均无复发出血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结论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癌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和分析。方法:以本院收治的2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前TSH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TC组平均年龄以及结节平均直径均小于BTN组,而TSH水平则较BTN组明显增高,其中TSH水平升高是病发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2,P=0.031)。两组在不同浓度TSH的人数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χ2=16.835,P=0.002),其中TSH≥2.20μIU/mL的患者中DTC患者明显多于BTN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C患者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平均TSH浓度较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TSH浓度升高是病发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影响颈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之一,而TSH浓度≥2.20μIU/mL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辅助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结合内镜、腹腔镜结合十二指肠镜和开腹术治疗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161例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n=67例)、B组(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镜治疗,n=63例)、C组(传统开腹术,n=31例),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完成,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排气时间均低于C组(P<0.05),B组的住院时间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C组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结石直径和结石数目均高于B组患者(P<0.05),A组和B组中转开腹率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腹腔镜结合内镜与腹腔镜结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开腹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