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已有的心理治疗理论方法、临床实践经验和国外常用的心理治疗理论、东方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近20年的临床实践进行总结。结果: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分为主观心理现象和客观心理现象,那些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心理现象为客观心理现象,而那些主观意志能控制的则为主观心理现象。人类病理性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能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现象中哪些是主观可控制的,而那些又是主观控制不了,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结论: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从症状层面、心理动力层面及人格层面帮助患者认识心理现象的主客观性,消除病态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暴露控制法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长期幻听症状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暴露控制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n=17)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n=20)治疗,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6个月后分别用改编Miller幻听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并于治疗6个月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患者。结果:研究组治疗8周和6个月后,患者幻听量表评分分别为6.714&;#177;1.88和4.084&;#177;1.69,PANSS量表总分分别为51.224&;#177;4.67和45.134&;#177;3.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治疗6个月后的SDSS总分(2.754&;#177;2.78)、职业和工作(0.714&;#177;0.81)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结论:暴露控制法不仅能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而且对改善其余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识别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版流调用的抑郁自评量表对神经内科门诊的全部初诊患者(654例)进行筛查,得分>16分者在其神经内科就诊完毕后征得患者的同意由精神科医师参照ICD-10进行诊断,对符合ICD-10抑郁障碍的78例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填写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并对识别抑郁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神经内科医师对78例抑郁障碍患者中识别14例(17.95%),识别为功能性疾病31例(39.74%).(2)与未识别组相比,被识别组中躯体归因模式者多,家庭关系较差,病程较短.(3)被识别组主诉心理症状的比例(35.71%,5/14)高于末识别组(9.38%,6/64),而主诉躯体症状(包括头晕、头痛、乏力、失眠、纳差等)的比例(64.29%,9/14)低于未识别组(90.62%,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障碍患者有89.18%(33/37)被漏诊;被识别组中伴有躯体疾病的比例(28.57%,4/14)明显低于未识别组(51.56%,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AMD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被识别组认知障碍、阻滞方面均重于未识别组(均P<0.001).(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运动性迟滞、抑郁程度重,有利于被识别.结论 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的识别率低.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障碍多被漏诊;主诉为心理症状的抑郁及严重抑郁易于被神经内科医师识别.  相似文献   
4.
唐登华 《健康管理》2011,(4):82-85,120
中医说"思伤脾"。大意是指,思虑过度时,胃口和消化功能也会跟着"造反"。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也是成立的。假如您是一只斑马。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您优雅地低下头,用鼻子挑选着脚边的嫩草。等您抬起头,不好!有只饿得嗷嗷叫的狮子正要扑过来。您  相似文献   
5.
6.
家庭治疗在婴幼儿心理保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家庭治疗在婴幼儿心理保健中的作用。方法 :将地段内系统管理的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从 4 2 d建卡时将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心理保健中 ,对照组按时检查 ,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两组儿童对比智能发育、家长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家庭治疗有利于儿童心理保健知识和早期教育的推广 ,能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 ,对预防心理行为异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神经症防治知识理解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传播模式。方法: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4所有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中心的45名来访者进行访谈。结果:受访者多数人听说过神经症,知道神经症不同于"精神病",两者在严重程度和性质上是不同的;对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对社交焦虑症和惊恐障碍则知之甚少;对神经症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大多数人不愿意到医院就诊或用药物治疗,主要原因是对医生治疗神经症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且对药物的成瘾性、副作用、疗效等有不恰当认知;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者对待神经症大多是比较理性的态度,对疾病和患者的包容度比较高,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或者提供帮助;对人群进行神经症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是必要的,高校受访者认为讲座、开设课程和心理咨询是最有效的方法,非高校受访者同样认为讲座是最好的方式。结论:大部分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对社交焦虑症和惊恐障碍的了解很少;对神经症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而态度则比较理性,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或者提供帮助;开展神经症和心理健康主题的教育活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抽样调查研究中学生抑郁障碍现病状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以淮北市区4所中学为抽样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171名中学生进行SDS自评量袁问卷调查。在确诊有抑郁障碍的104人中自愿入研究组90人,在排除抑郁障碍的学生中随机选90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自编社会学量表对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用应对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自评。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2158份,104人被确诊有抑郁障碍,中学生抑郁障碍的现病率为4.8%。疾病的产生及轻重可能与父母养育方式、应急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相关。结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群体的常见精神疾病,应当引起卫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为其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IAD-DQ)、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分别对211例因过度使用网络住院治疗的青少年及260名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亲密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0.7±11.9/69.4±9.7,42.4±10.5/49.8±8.1,68.7±11.4/73.4±10.5,均P=0.000),亲密度不满意度和适应性不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9.3±10.0/6.5±7.0,11.2±10.5/6.8±6.8,Z=-2.72、-4.57,P=0.001、0.000),两组的理想适应性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亲密度被评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2.2%/16.2%,P<0.001),"亲密型"、"缠结型"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5.6%/38.8%,5.7%/13.5%,P<0.001);研究组的适应性被评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4.5%/15.0%,P<0.001),"无规律型"、"灵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7.1%/17.7%,19.0%/38.8%,P<0.001、P=0.001);研究组的家庭类型被评为"僵硬-松散"型比例高于对照组(35.5%/10.0%,χ2=45.120,P<0.001),"亲密-灵活型"比例低于对照组(8.5%.8/22.7%,χ2=17.081,P<0.001)。结论:过度使用网络住院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于正常家庭。在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因素,着重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战僵化的家庭互动模式,促进家庭的适应性及变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综合医院医师对神经症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4所不同级别综合医院的191位医师进行《神经症知识》问卷调查。结果84.3%的医师听说过神经症,67.0%的医师能够列举神经症的主要表现,74.3%医师的神经症知识来自专业书籍,仅35.9%和12.6%的医师能够诊断和治疗神经症。获取途径中,“同事、同学或朋友”二级医院比例(53.5%)高于三级医院;三级医院医师从“宣传资料”(25.9%)、“专业书籍”(81.7%)获得知识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P〈0.01)。结论北京市综合医院医师的神经症知识知晓情况较为基础,专业诊治能力不足,应加强综合医师的神经症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