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2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过。结果:26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治疗前B超确诊12例,误诊为先兆流产8例,难免流产4例,早孕合并子宫肌瘤2例,其中2例在私人诊所刮宫前未行B超检查,术中出现大出血转入本院,1例按早孕行药流,术后阴道出血淋漓不净。保守治疗成功15例,2例因急性大出血行全子宫切除术,9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其中6例因病灶较大(大于5cm)行病灶清除+子宫修补术。结论:由于子宫瘢痕处妊娠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误诊率较高,对有剖宫产史的早孕患者,特别有流产征象的患者均应行常规B超检查,并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或高度怀疑子宫瘢痕处妊娠,应及时做出诊断,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宜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获较好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宫颈锥形切除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8例经阴道镜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CIN行宫颈锥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宫颈电热圈环形切除术(LEEP)108例(LEEP组);同期实施宫颈冷刀锥切术(CKC)20例(CKC组)。采用对照法,对比研究宫颈锥切术和阴道镜下活检的病理结果,术后HPV消退情况,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28例患者术前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与LEEP组比较,二者诊断完全符合74例,占68.51%;术后病理比术前CIN等级升高者15例,占13.89%,术后病理比术前CIN等级下降者19例,占17.59%;CKC组分别为14例(70%)、1例(5.0%)、5例(40%)。术后病理提示LEEP组切缘阳性6例,切缘阴性102例;CKC组术后切缘阳性1例,切缘阴性19例,各组子宫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级别再无升高病例。LEEP组、CKC组治愈率分别为94.4%(102/108)、95.0%(19/20)。术前高危型HPV阳性共101例,术后3个月复查HPV转阴86例,15例术后阳性随访3~12月,定期检查无病变发现。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宫颈锥切术在CIN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双重价值。不仅可完整切除病灶,而且能消毁切缘病灶,对消除宫颈HPV感染作用明显,疗效肯定,简便易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宫颈癌治愈率的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保留年轻宫颈癌患者的卵巢功能亦为多数学者所接受,而保留卵巢功能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卵巢移位术。对此,本文就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8例宫颈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同时保留卵巢并移位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对37例宫颈鳞癌(SCC)、16例宫颈腺癌(AUC)及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SCC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10.81%(4/37),2例位于外显子5,2例位于外显子7;AUC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18.75%(3/16),其中2例位于外显子5,1例位于外显子7;CIN组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4.44%(2/45),1例位于外显子5,1例位于外显子7;三者间p53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0.05、P>0.05).结论 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可能不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p53基因突变仅与少数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宫颈癌治愈率的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保留年轻宫颈癌患者的卵巢功能亦为多数学者所接受,而保留卵巢功能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卵巢移位术.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8例宫颈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同时保留卵巢并移位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40例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平均年龄为31岁,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发病时间在2个月-7年,其中有原发性痛经史的8例,均有周期性腹部包块疼痛且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特点,腹壁横切口32例(占80%),腹壁纵切口8例(占20%)腹部横切口发生率高于纵切口,彻底手术切除后随访无一例复发和恶变。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剖宫产切口部位,有着典型的经期腹部包块的疼痛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特点,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腹部切口的选择与该病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