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揭示全国主产区鱼腥草种质资源甲基正壬酮量变异规律,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方法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23个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的量,并分析形态特征、地理位置、生长性状与甲基正壬酮的关系.结果 不同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存在显著差异,与纬度呈正相关,与植物形态存在一定的关系,与植株高度和地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鱼腥草种质资源甲基正壬酮的量存在一定的变异规律,针对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选择新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在纬度高、生长快的种源中选择.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揭示铁皮石斛叶片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铁皮石斛叶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苯酚-硫酸法和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铁皮石斛3个优良品系不同月份的叶片中多糖和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叶片多糖质量分数为4.45% ~ 12.17%,约为茎的1/4,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7.45% ~29.34%,约为茎的1.5倍.铁皮石斛叶片多糖含量变化与物候期密切相关,冬季、萌芽初期和落叶期植株代谢水平降低,叶片多糖含量减少;植株生长旺盛期,叶片多糖含量较高.叶片中浸出物含量在萌芽前达到最高值,促进了新芽的萌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铁皮石斛优良种源杂交F_1代苗期多糖与生物碱含量变异规律,早期选择F_1代优良家系。方法:利用4个种源26个优良亲本设计得到26个交配组合,用苯酚-硫酸法与酸性染料比色法分别测定F_1代苗期总多糖与总生物碱含量,结合前期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优良家系。结果:不同交配组合间多糖与生物碱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半同胞家系间多糖含量差异显著(P0.05),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全同胞家系内多糖与生物碱变异显著小于半同胞家系;铁皮石斛苗期叶片数量与多糖含量,叶长宽比、根冠比与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6个交配组合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Ⅱ植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结论:铁皮石斛F_1代优良家系选择时,应同时重视父母本的选择,在全同胞家系间选择比半同胞家系能获得更好的遗传增益与家系内稳定性;结合前期农艺性状成果,筛选出6个苗期优良家系(66×9,68×2,91×69,66×65,69×91,66×17),表现出苗高,茎粗且分枝少,叶片大而狭长,根系较发达,多糖含量高等特点,为后期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铁皮石斛内生真菌与功效成分的关系,该研究利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1种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菌丝及发酵液提取物中糖类和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21个供试菌株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均可检测到黄酮类成分,对比色谱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特征,发现DO49可产柚皮素,DO23,DO81,DO83可产芦丁;21个供试菌株发酵产物水提取物中均检测到多糖,但不同菌株单糖的组成存在差异,参照单糖种类以及甘露糖/葡萄糖的峰面积比,筛选与铁皮石斛多糖相关的优良菌株DO23,DO26,DO81,DO54,DO55,DO83。综合糖类和黄酮类两类成分,筛选出优良菌株DO23,DO81,DO83,既能产生与铁皮石斛相同的黄酮成分,又能产生单糖组分与铁皮石斛相近的多糖。  相似文献   
5.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对宿主组培苗生长与代谢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初筛所得7株活树附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代谢成分的影响,该研究观察测量了接菌与未接菌铁皮石斛组培苗形态特征与农艺性状,采用苯酚-硫酸法与热浸法测定组培苗茎总多糖含量与浸出物含量,柱前衍生HPLC分析茎多糖中单糖组成,HPLC分析茎醇溶性成分。研究表明,供试7个菌株可改变铁皮石斛组培苗茎节变紫进程,并影响茎糖类及醇溶性成分组成及含量积累,除DO34外均能促进组培苗生长与提高多糖含量,除DO12外均能促进甘露糖含量积累,DO18,DO19,DO120可促进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积累,综合生长及代谢成分多项指标筛选出DO14,DO18,DO19与DO120 4个优良菌株,为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与微生物工程研究提供了菌种材料与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令上  斯金平  周慧  诸燕  蓝云龙 《中草药》2008,39(6):922-925
目的 揭示全国主产区鱼腥草种质资源甲基正壬酮量变异规律,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方法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23个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的量,并分析形态特征、地理位置、生长性状与甲基正壬酮的关系.结果 不同种源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存在显著差异,与纬度呈正相关,与植物形态存在一定的关系,与植株高度和地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鱼腥草种质资源甲基正壬酮的量存在一定的变异规律,针对鱼腥草甲基正壬酮选择新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在纬度高、生长快的种源中选择.  相似文献   
7.
铁皮石斛种质和附生立木对其内生真菌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铁皮石斛种质、附生立木对其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分布状况的影响。该研究分别从不同附生立木和不同种质铁皮石斛的根、茎、叶中分离到内生真菌3 835株,根据菌株的培养特征及5.8S和ITS区片段序列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152个分类单位,归属到2个门5个纲21个目35个科60个属。结果表明,立体栽培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内生真菌的优势类群在临安和义乌两地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具有地理特异性的优势类群,Arthrinium,Coniochaeta,Fusarium,Neofusicoccum,Zopfiella仅为临安潘山的优势属,Alternaria,Bjerkandera,Cercophora,Nigrospora,Trichoderma仅为义乌上溪的优势属;种质、附生立木对铁皮石斛内生真菌丰富度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而组织类型对其有显著影响(P0.05);种质、附生立木对菌种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小于组织类型,大部分菌种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种质、附生立木铁皮石斛内生真菌优势类群相对频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种质、附生立木特有的菌种,这可能与种质遗传背景、附生立木上微环境差异导致铁皮石斛生长性状、化学成分等差异有关。研究结果为立体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与内生真菌的相互关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栽培环境对铁皮石斛的生长及代谢成分的影响,对铁皮石斛C13品系在岩壁附生、梨树附生和设施盆栽3种栽培环境下进行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多糖和浸出物含量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环境显著地影响铁皮石斛的生长,在农艺性状上,岩壁附生和梨树附生的铁皮石斛叶片稀少、颜色由绿变紫红、伸展角度减小,茎秆多呈紫色、较粗壮,茎长分别为3.4,4.0 cm,普遍比设施盆栽(7.5 cm)短,且根系特别发达;在显微结构上,野外生长的铁皮石斛与设施栽培比均表现出叶片增厚、上表皮厚度增加、下表皮表皮毛丛生、气孔小而密,根被细胞、外皮层、内皮层的细胞壁均偏厚,且根被、外皮层、内皮层、髓部的细胞小且排列紧密,但栽培环境没有产生特异性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结构参数大小和数量的变化,说明铁皮石斛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此外,生长环境显著地影响铁皮石斛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等代谢成分的积累,岩壁附生铁皮石斛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分别达37.34%,11.66%,梨树附生次之,质量分数分别为33.90%,9.62%,均高于设施盆栽;通过HPLC分析,岩壁附生铁皮石斛中醇溶性浸出物成分比另外2种栽培模式更加复杂,说岩壁附生栽培环境更有利于铁皮石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9.
鱼腥草种源挥发油类物质多样性及遗传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全国鱼腥草主产区种质资源挥发油类物质多样性及其遗传基础,为选育优质、稳定的鱼腥草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22个种源鱼腥草中挥发油成分,并比较不同种源挥发油类物质峰面积、形态特征、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种源鱼腥草中既存在共有挥发油成分,又存在非共有挥发油成分,且共有挥发油成分峰面积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挥发油成分绝对峰面积、相对峰面积、RAPD分子研究的遗传距离分别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并可从形态特征上进行区分.结论:不同种源鱼腥草中挥发油类物质存在多样性,不仅与形态特征相关联,还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根据挥发油成分、形态与分子标记鱼腥草可划分为2个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4个铁皮石斛F1代家系进行遗传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农艺性状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优势明显;筛选出6a×2b,9×66,78×69共3个优良家系在产量、农艺性状与产品专用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茎粗、茎节数量、节间距、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茎粗、叶片数量和叶片长度对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影响最为显著,并能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模型;萌蘖数少于4.5株/丛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均会随萌蘖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大于4.5株/丛时,萌蘖数对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影响不大。二年生与一年生主要农艺性状比较,萌蘖数、茎粗和叶形指数基本稳定,可用于早期 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