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用脑涨落图仪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递质功能与其临床症状群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给予脑功能检查,同时用阳性及阴性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结果 脑内递质相对功率与年龄及文化不相关(P>0.05);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兴奋递质3相对功率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r=0.274,P=0.023;r=0.244,P=0.043);思维障碍症状群与NE、兴奋递质3相对功率呈正相关(r=0.281,P =0.019;r=0.249,P=0.039);偏执症状群与乙酰胆碱(Ach)、兴奋递质3相对功率呈正相关(r=0.239,P=0.048;r=0.313,P=0.009);抑郁症状群与5-羟色胺(5-HT)相对功率呈正相关(r=0.266,P=0.027);攻击性症状群与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相对功率呈负相关,与Ach、NE、多巴胺(DA)及兴奋递质相对功率呈正相关(r=-0.264,P=0.029;r=-0.259,P=0.033;r=-0.242,P=0.047;r=-0.333,P=0.006;r=-0.294,P=0.015;r=-0.315,P=0.009).结论 脑内多种递质相对功率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群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抑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38例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伴发抑郁患者。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及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脑梗死伴发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残疾、伴有基础疾病及经济地位低下、丧偶、无医疗保障及家庭不和等都是引起梗死后抑郁的原因。用氟西汀治疗,治疗后HAMD、ADL、SS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恢复期伴发抑郁直接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不同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100例偏执型及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8周末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不良反应量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评分,比较不同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利培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不同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同一时间点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同一时间点所用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组前体重基线值为(63.91±11.75)kg,治疗8周后为(65.48±10.9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培酮对偏执型及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抑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选取38例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伴发抑郁患者.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及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脑梗死伴发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残疾、伴有基础疾病及经济地位低下、丧偶、无医疗保障及家庭不和等都是引起梗死后抑郁的原因.用氟西汀治疗,治疗后HAMD、ADL、SS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恢复期伴发抑郁直接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三年来本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本院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00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260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8.866%,其中呼吸道感染138例,占53.08%,提示呼吸道感染是精神科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1~4月份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封闭式病房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高于开放式病房(P〈0.05)。结论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重点监测和预防是有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