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例1,男10岁,头痛2个月,加重伴右颞肿物10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右颞部可触及3 cm×3 cm×2 cm大小的包块,质硬、固定、无压痛,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其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头CT:右颞及中颅窝底可见一等密度的占位病变,约4 cm×5 cm,边界清楚,病变内有坏死右颞骨破坏,病变周围水肿,脑室受压,病变明显强化。手术见右颞皮下及肌肉内有淡红色的肿瘤组织,右颞骨破坏,病变血运丰富,质软,与周围脑组织有边界,病变全切。病理诊断:神经外胚叶肿瘤。免疫组化:瘤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突触素(Syn)( ),神经丝蛋白(NF)( ),波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35例临床资料。35例分别经额下、翼点、额下-翼点联合入路,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8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组织中 CD133 阳性细胞及 Nestin 阳性细胞增殖指数的共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方法检测 CD133/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Nestin/PCNA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共表达情况,并对它们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CCI)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分布,以及与核因子κB(NFκB)变化的关系。方法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与损伤组(n=24),使用改良的液压冲击装置制作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测试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内NFκB与GFAP的变化。结果损伤后1h,散在的NFκB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病灶内可以观察到,损伤后24h,NFκB阳性反应遍布整个脑组织切片(吸光度90.2±2.2);损伤后6h,病灶内GFAP表达开始增强(吸光度29.08±1.69),损伤后5d,病灶内仍有大量的GFAP阳性表现(吸光度53.79±2.11),而NFκB的反应明显减少。结论NFκB部分参与了颅脑损伤后GFAP表达,抑制NFκB的表达,将一定程度上抑制GFAP表达。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和脑挫裂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手术减压时骨瓣的舍取是手术人员比较难把握的问题,为了安全目前仍以去骨瓣减压为主。2008年5月—2009年3月,我们采用漂浮骨瓣减压治疗35例表现为浅昏迷脑出血和脑挫裂伤病例,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特点及显微手术夹闭的技巧和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例不同级别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在不同时期均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结果动脉瘤均行夹闭,手术后死亡2例,病人发生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10例,中度残4例,重度残3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预后差,致残率高,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手术及灵活的手术技巧以及术后高灌注和预防脑血管痉挛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制备脑胶质瘤疫苗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应用树突状细胞制备的肿瘤疫苗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大鼠树突状细胞,冻融法制备胶质瘤抗原,以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而制备胶质瘤疫苗。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分别将胶质瘤疫苗、树突状细胞、生理盐水注入正常大鼠体内,到达预定时间取出大鼠脾脏,MTT法检测大鼠淋巴细胞活性。结果 1次输入胶质瘤疫苗的正常大鼠的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3次输入胶质瘤疫苗的正常大鼠;比较输入培养8d的树突状细胞和输入生理盐水的大鼠,其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用树突状细胞制备胶质瘤疫苗可明显激活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卢圣奎  高文生  田立 《河北医药》2002,24(8):649-649
开颅术后血肿 (postcaniotomyhematome ,PCH)是一种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 ,是颅内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 ,降低其发生率、病残率和病死率 ,我们总结了 4年来开颅手术的病例 ,并结合文献 ,对血肿形成原因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自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5月共进行了开颅手术 3 75 1例 ,其中发生术后血肿 (PCH) 69例 ,发生率为 1.84%。 69例中男 3 0例 ,女 3 9例 ,年龄 9~ 83岁 ,平均 46岁。开颅手术治疗病种包括 :颅内肿瘤 47例 ,脑血管病例 5例 ,颅脑损伤 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ZMYND11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GBM患者术中肿瘤标本20例(肿瘤组),重度脑外伤患者正常脑组织标本20例(对照组),对上述标本进行Western blot及qRT-PCR实验,检测并比较两组ZMYND11的表达;利用ZMYND11过表达的慢病毒转染GBM的细胞系U87细胞使其ZMYND11过表达,通过CCK、Transwell及流式细胞分析检测ZMYND11对U87细胞在增殖、侵袭及凋亡方面的作用;将ZMYND11过表达的U87细胞接种至裸鼠内进行体内试验。结果 肿瘤组中ZMYND1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ZMYND11过表达可明显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并促进其凋亡,体内实验显示ZMYND11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 ZMYND11可抑制GBM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小RNA-17(miR-17)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miR-17在108胶质瘤组织和20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R-17过表达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联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比较中,miR-17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01),且miR-17在胶质瘤的表达水平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P0.01)。Kaplan-Meier生存和Cox回归分析显示,miR-17高表达是预测胶质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1)。此外,分析还显示miR-17的高表达与胶质瘤患者整体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miR-17高表达量可能对预测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潜在价值,表明了miR-17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脑胶质瘤的进展,并成为将来生物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