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患儿病情危重、复杂多变,随时需要抢救治疗,部分患儿如极早早产儿、早产儿、低血糖患儿、消化系统畸形患儿等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因此有效的静脉通道必不可少.尽管目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科已广泛应用,但是PICC操作要求高,穿刺时间较长,管腔小而无法输注血液制品等,使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2015年版INSWST433-201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明确指出,外周静脉穿刺时应注意小儿避免首选头皮静脉[1].因此,快速开放一条有效而理想的静脉通路,对于配合医生抢救、及时输血以及保障患儿的治疗极为重要.为了探讨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部位,我科对184例足月新生儿使用外周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转运装置在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于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需外出检查的危重症新生儿179例,按是否使用转运装置分为观察组(n=92)和对照组(n=87),比较转运前后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皮肤颜色,外出检查的准备时间,转运后血气分析等6项指标。结果两组患儿转运前心率、呼吸、SPO~2、皮肤颜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过程中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两组患儿的心率、呼吸、SPO~2、皮肤颜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运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血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外出检查的平均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转运装置在危重新生儿院内安全转运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危重症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赋能教育模式在肠造口新生儿家庭照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68例肠造口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肠造口术后即给予赋能教育,评价2组患儿家属健康指导后的照护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家长居家及造口护理技能合格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在喂养问题、皮肤护理问题、造口护理问题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其中喂养问题、皮肤护理问题、造口护理问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并发症发生例数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肠造口术后即予以赋能教育,能有效提高家长对造瘘口护理能力及新生儿照护能力,减少肠造口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身份核对单在NICU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80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41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396例为观察组,应用新生儿身份核对单结合常规的身份识别方法;观察护理差错发生率及家属对患儿身份的认可情况。结果观察组未发生护理差错且家属也未对患儿的身份准确性产生怀疑,对照组则发生5例(1.21%)家属对患儿身份准确性质疑所导致的不良事件。观察组的身份识别方法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生儿身份核对单结合传统的身份核对方法进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的身份核对,可提高身份核对的安全性,增加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感,避免家属对患儿的身份产生质疑,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将0.9%氯化钠溶液作为探测电极,拾取PICC穿刺的新生儿心腔内心电信号,根据心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实时定位导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并用胸片结果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对照组一次到位率为85.0%、穿刺点出血(1.87±1.7)ml,观察组一次到位率为95.0%、穿刺点出血(1.2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精确性为87.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指导新生儿非导丝PICC导管尖端运行方向,该技术安全性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6.
心脏手术须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创伤极大,病情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极高,尤其是气管切开患者,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发育不完善[1].临床上俯卧位干预最为简便易行且经济无创,具有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次数和提升氧饱和度等作用,在临床上应用也取得良好效果[2].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时四肢屈曲类似于胎儿在母体内的体位,而俯卧位支撑垫的应用,营造了如同宫内般舒适环境,有利于早产儿身心的发展,保持情绪稳定,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研究,应用早产儿俯卧位用具能维持患儿生理屈曲体位,减少呼吸暂停及压疮的发生[3].我院NICU对30例早产儿采取俯卧位,同时使用自制俯卧位支撑垫,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我院代表团一行7人于2008年4~7月对美国医疗护理体系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问,在此期间我们访问了纽约布鲁克林医学中心、纽约哥伦比亚医院、cornell hospital、美国最权威的癌症中  相似文献   
9.
危重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即需要抢救的早产儿,出生时常需要进行新生儿复苏,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合并各种并发症,需长时间经静脉输注药物及各种营养物质,由于新生儿浅表静脉较细,长时间输入可因药物浸润和外渗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导致输入液体渗透压受限等缺陷[1].脐静脉插管为深静脉插管,保留时间最长不超过14 d[2].目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为探索危重早产儿的静脉输液的有效方式,我科采用脐静脉插管与PICC连续应用方法,并与单独采用PICC的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开塞露导入法在早产儿通便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需进行开塞露纳肛的早产儿60例,对照组用5mL注射器与一次性胃管连接导入开塞露,观察组用5mL注射器去掉注射器针头导入开塞露,两组患儿使用开塞露纳肛排便后留取粪标本送检。比较两组患儿开塞露导入后开始排便的时间、排便量、药液外漏情况、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开塞露导入法在开塞露导入5 min内均开始排便,两组排便时间、排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肠黏膜的损伤大于观察组(χ2=3.27,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入开塞露法与一次性胃管导入开塞露法在治疗早产儿便秘中效果同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导入开塞露法用物简单,操作简便,不损伤肠道黏膜,并能达到同等的疗效,是早产儿较为有效、安全的开塞露纳肛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