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应用PDSI质量管理工具,结合急诊科实际,从确定目标,召开专题会议,完善制度;硬件设施改善,医护人员结构合理,建立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加强急救质量管理,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会诊管理;加强培训与学习,落实行政查房以及效果评价,改进再优化等方面,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救治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综合改进.全面提高急诊科救治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陈芳  刘智玲  韩小彤 《湖南医学》2014,(10):2014-2017
【目的】探讨检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4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大面积肺栓塞组( n =27)和非大面积肺栓塞组( n =37),对两组患者血浆cTnI、BNP及D‐dimer水平进行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右心功能和病死率。【结果】大面积肺栓塞组BN P、血浆c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D‐dime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面积肺栓塞组的右心功能不全者和病死率均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检测BNP、cTnI及D‐dimer水平对APE患者临床诊断、临床决策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病史(History)、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年龄(Age)、危险因素(Risk factors)、肌钙蛋白(Troponin I)5项指标组成的HEART评分系统作为病情评估、疾病诊断、预后评估的方法,研究其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急诊科自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以胸痛为主诉的93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心源性胸痛组和非心脏源性胸痛组,心源性胸痛组中再按照患者的病情转归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心绞痛组,对各组患者分别进行病情评估并对照分析。结果 HEART评分在病情及预后评估方面,心源性胸痛组与非心脏源性胸痛组有显著差异(P<0.01);心源性胸痛组中两组患者中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疾病诊断方面,诊断更为准确、规范,漏诊率降低。结论对于急诊胸痛患者,HEART评分能简单、快速、准确进行病情及预后评估,可作为急诊胸痛患者生存预测和治疗决策选择的可行性量化指标,在急诊快速病情评估和疾病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气利用率(O2U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例,均给予机械通气,分别调节PEEP为0、5、10、15 cm H2O压力水平,采集动静脉血,血气分析计算患者O2UC,同时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PEEP由0 cm H2O升高到15 cm H2O时患者PaO2、PaCO2、PaO2/FiO2不断升高(P〈0.05);PEEP由0 cm H2O升高到10 cm H2O时患者O2UC、MAP、HR均无明显变化,PEEP为15 cm H2O时,O2UC、MAP明显降低,HR较之前升高(P〈0.05)。结论:ARDS患者PEEP治疗中,随着呼气末压力的增高,患者动脉氧分压也会升高,但是PEEP增高到一定水平时,患者氧利用率降低,因此治疗中要选择合适的PEEP水平,在提高PaO2的同时,保证氧利用率和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 (MM )系浆细胞增生的恶性肿瘤 ,其临床表现具有贫血、骨痛、反复感染、肾损害、高粘滞血症等多形性特点。本文就其肾损害特点 ,对我院1989年 6月~ 1999年 1月间经住院确诊为MM者 34例 (年龄 36~ 80岁 )中具有肾损者进行观察 ,并对肾损害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归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院内科住院确诊为MM者 34例 ,其中具有各种明显肾损害者 2 8例 (占 82 35% ) ,男性2 2例 ,女性 6例 ,年龄 4 0~ 80岁 ,平均年龄 62岁 ,各种分析均以初诊为准。1·2 观察指标 肾损害检测采用快速诊断试纸定性 ;对有持续…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系由虫媒传播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由于其病理表现为免疫介导引起的全身微血管广泛性损害 ,故临床表现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病征。除此三大病征外 ,还可累积其它脏器 ,目前 ,系统总结报导不多 ,本文收集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3月住院HFRS 5 8例 ,就其肾外损害进行临床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5 8例患者按 1987年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 ,男 4 0例 ,女 18例 ,男女之比2 2∶1,年龄 2 4~ 2 7岁 ,其中 60岁以上 9人。病人主要为本市近郊农民 2 8例 (4 8 2 8% ) ,本市散发人群 2…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百草枯中毒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服毒剂量、首次呕吐时间、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及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并测定血液灌流前后百草枯的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34例患者中10例生存(生存组),24例死亡(死亡组),病死率70.59%。血液灌流后患者血浆百草枯浓度明显降低而SOD活力明显增高,且与灌流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患者服毒剂量明显多于、首次呕吐时间明显早于存活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明显晚于存活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死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要尽快地施行急救措施,多种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其中服毒剂量、SOD活力、百草枯的浓度、首次呕吐时间、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及并发症对预后影响非常关键。临床上应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早期全方位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一侧或双侧有不规则疤痕的固缩肾,多年来被诊断为“慢性非梗阻性萎缩性肾盂肾炎”,近年来则认为其绝大多数是返流性肾脏病(RN),RN是由于严重的膀胱输尿管返流致肾内返流引起的肾脏损害,形成疤痕,可发展至尿毒症。尿毒症中由RN引起者,在成人中约10%,小儿约占25%,故此病并非少见。及时发现、合理治疗,可避免发展至尿毒症,但遗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