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PPARα激动剂(E)-4-氯苯氧苯丙烯酸衍生物,寻找比先导化合物更强降脂活性的新型PPARα激动剂。方法:由香草醛与化学降血脂药对氯苯氧异丁酸合成先导化合物对氯苯氧异丁酸甲氧基苯丙烯酸酯(1),再将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将其分别与脂肪醇、芳香醇、芳杂环醇成酯,与脂肪胺、芳香胺、芳杂环胺成酰胺;以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降血脂活性考察新合成的(E)-4-氯苯氧苯丙烯酸衍生物的降血脂活性。结果:合成得到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E)-4-氯苯氧苯丙烯酸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1HMNR、MS分析、IR及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目标化合物2b,2e,3b,3d,3e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P0.05或P0.01)。结论:目标化合物2b,2e,3b,3d,3e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有明显的降血脂活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亚铁口服液及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右旋糖酐铁分散片及维生素C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和SF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Hb、S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贫血状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齿瓣石豆兰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将齿瓣石豆兰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经不同极性溶剂(氯仿、甲醇)依次萃取,萃取部位再经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利用IR、Ms、~1 H-NMR、~(13) C-NMR和HMBC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各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出了3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6-甲氧基-2-(4'-甲氧基苯基)-3-羟基-色原酮、6,7-二羟基-3-(4'-羟基)异黄酮、化合物5。此外,还分离得到2个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水杨酸。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齿瓣石豆兰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酮YN,为首次报道。结论: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齿瓣石豆兰的化学成分,可为其药理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齿瓣石豆兰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将齿瓣石豆兰95%乙醇提取物经不同的溶剂(氯仿、甲醇)依次萃取,萃取部位再经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照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1:7-羟基-3-(4'-羟苯基)异黄酮;化合物4:6-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化合物6:6-甲氧基-2-(4'-甲氧基苯基)-3-羟黄酮;化合物8:3-甲氧基-4'-羟黄酮;化合物9:4'-甲氧基-2-甲基-7-羟异黄酮。此外,还有4个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2:槲皮素;化合物3:2-甲氧基-1-羟基苯甲醛;化合物5:邻羟基苯甲酸;化合物7:棕榈酸乙酯,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齿瓣石豆兰全草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方法筛选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结果显示化合物1、4、6、8、9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对K562、HT-29、MCF-7三种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较好的剂量依赖性。结论:从齿瓣石豆兰中分离得到的9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4、6、8、9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肾病复发和新发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南京军区福州总院行移植肾活榆的患者111例,其中A组为移植肾肾病复发和新发51例;B组为慢性移植物肾病60例;C组为与A组患者接受同一供肾38例.观察患者术前一般状况、术后穿刺前1周的检验结果及移植肾1、3、5年的存活情况并分析结果.结果:①A组肾病类型及例数:IgAN 15例,FSGS 10例,MPGN 9例,MsPGN 9例,MN 6例,SLE-LN2例.②穿刺前1周SCr、BUN及蛋白尿:A组明显大于C组.③A组移植肾5年存活率明显低于C组,三组移植肾1年、3年存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①复发和新发肾病以IgAN、FSGS、MPGN较为常见;②肾病复发和新发患者在肾功能异常时,肾功能及蛋白尿均较同一供肾组严重;③复发和新发肾病对移植肾短期存活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其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