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2004年2月在香港举行的沪港国际肝病会议上美国Baylor医学院的Hollinger教授作了一个很精彩的报告,现将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愈美分散片的HPLC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HPLC法测定愈美分散片中愈创木酚甘油醚和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含量.采用ODS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三乙胺溶液(18:15:67,pH3.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6nm.愈创木酚甘油醚和氢溴酸右美沙芬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72μg/ml和4.2~51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和102.6%,RSD分别为1.2%和1.5%.  相似文献   
3.
甘草甜素多相脂质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  唐红敏  刘厚钰  倪燕君 《肝脏》2003,8(3):30-3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营养状况普遍得到改善 ,而都市人又缺少运动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曾有国外学者报道[1] ,在整个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 9%。最近据上海市一项内部资料对 10 0 0余名“白领族”的调查表明 ,脂肪肝的流行率已高达 12 .9% ,同时发现脂肪肝也是健康体检ALT活性异常升高的最常见原因 ,约 3 0 %病例的肝功能异常由脂肪肝引起[2 ] 。某些地区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近年来研究显示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约 15 %可以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进而发展…  相似文献   
4.
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倪燕君  刘厚钰 《肝脏》1996,1(3):173-176,179
脂肪肝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由于诊断技术,特别是超声显像的进展.检出率有显著的提高,正常肝脏脂类含量为肝重的2~4%,2/3为磷脂.余为中性脂肪、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等。脂肪肝系中性脂肪在肝中蓄积过多所致.主要为甘油三酯。脂类在肝内  相似文献   
5.
脂肪性肝病(FL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过多的脂肪堆积,当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称为脂肪肝.FLD是一种遗传一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一大慢性肝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脂肪肝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常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机理至今不明,极少数可发展成肝硬化。如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其逆转。本着重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对脂肪肝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B超、CT、MRI、核素显像、血管造影和直组织活检在诊断脂肪肝方面的优劣,并讨论了有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肝脂酶、脂蛋白脂肪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目的 探讨肝脂酶(HL)和脂蛋白脂肪酶(LPL) 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1 例脂肪肝患者、10 例急性肝炎患者、12 例慢性肝炎患者、8 例肝硬化患者及8 例对照组均测定肝素后血浆中的HL、LPL活性和LPL含量,同时测定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及肝炎病毒标记,其中13 例脂肪肝患者和7 例对照行肝组织HL、LPL活性和LPL含量测定。结果 脂肪肝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各组肝病相比,血脂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血甘油三酯升高,肝素后血浆中HL、LPL 活性显著降低,而LPL 含量保持不变。脂肪肝组患者肝组织中LPL活性亦明显降低。结论 脂肪肝与高脂血症之间关系密切,肝素后血浆中脂蛋白脂肪酶、肝脂酶活性的降低可能在脂肪肝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FACET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高血压人群中比较福辛普利和氨氯地平对合并NIDDM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和糖尿病控制的治疗作用。研究的次要终点是预先确定的心血管事件、血压控制和肾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断层摄影对人肝脏脂肪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校正计算机断层摄影 (CT)测试管技术定量检测肝脏脂肪的可行性。方法 11例健康志愿者、5 3例脂肪肝、1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 10例肝硬化患者用校正CT测试管方法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将与脂肪密度相似的Terbutyl乙醇加入模仿肝脏密度的 18.5 %葡萄糖溶液 ,按体积比配成 10 %、2 0 %、30 %、4 0 %溶液 ,代表肝脏中不同脂肪含量 ,用于定量检测各组肝脏的脂肪含量。结果 校正测试管的CT值与浓度递增的Terbutyl乙醇溶液呈负线性关系 (r =- 0 .982 ,P <0 .0 0 1)。在 10例行肝组织活检的脂肪肝患者中 ,肝组织病理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和校正CT方法测定的脂肪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r =0 .94 ,P <0 .0 0 1)。肝脏脂肪含量和肝 /脾比值呈负线性关系 (r =- 0 .88,P <0 .0 0 1)。脂肪肝组肝脏CT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肝脏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脂肪肝组肝 /脾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肝硬化组 (P <0 .0 1)。结论 校正CT测试管能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精确定量诊断脂肪肝的方法 ,并为脂肪肝的自然病程和各种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提供比较可靠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由于其多种因素而抑制胃溃疡的愈合,如减少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影响溃疡边缘肉芽组织的血管生成。业已发现人类胃粘膜中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并有证据表明其在溃疡愈合中起重要作用。与无溃疡患者相比,GU患者体内bFGF明显下降(平均23倍)。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外源性bFGF(TGP-580人类重组bFGF衍生物)治疗NSAID相关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因临床需要持续应用NSAID治疗的患者,胃镜证实有一个或更多胃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