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闽南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现状,为本地区老年人脆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骨科收治的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部分获得随访的患者的随访资料,采集患者个人特征(性别与年龄)、受伤的年份与季节、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抗骨质疏松方案、随访1年的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3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560例,发病有地区性特点,各年份病例数基本持平(2010年190例,2011年184例,2012年186例),各年份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373例)明显多于男性(187例),男女比例为1∶2,男女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316例)多于股骨转子间骨折(244例);平均年龄高达77.19±10.38岁,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以春季(149例)、冬季(145例)为多,冬春季与夏秋季间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术治疗比例89.11%(499/560);住院期间有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80例,住院期间有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比例63.93%(358/560),获得随访的患者出院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仅20.63%(59/286);随访超过1年的231例患者中,手术组1年死亡率(6.57%)明显低于非手术组(72.73%),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闽南地区脆性髋部骨折发病有其地区特点,尤其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季节、治疗方法有一定分布规律,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应加强宣传,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来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19例患者20个椎体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Kümmell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65~87岁,平均(73.45±5.62)岁。按Li分期:Ⅱ期3例,Ⅲ期不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14个椎体,Ⅲ期伴脊髓损害3例。规定术中体位复位满意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体位复位不满意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观察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个椎体行PVP,13个椎体行PKP,Ⅲ期3例合并脊髓损害者均同时联合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1.2个月。共发生4个无症状骨水泥渗漏,其中PVP组1个(1/7),PKP组3个(3/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PVP组骨水泥灌注量(6.40±术后3 d和术前比较椎体高度恢复(31.71±11.35)%,后凸畸形纠正(9.79±4.64)°,PKP组分别为(5.46±0.94)ml,1.09)ml、(24.77±8.51)%、(8.15±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神经功能均由术前Frankel D级恢复至E级。结论:根据Li分期结合术中体位复位情况对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中体位复位不良可能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的影响,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对73例50岁以上因髋关节疾病住院病人行股骨近段CT扫描和DXA髋部骨密度测定,分为50~65岁组、66~80岁组和80岁组,以股骨颈骨密度为标准判断骨质疏松程度,以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标准。结果股骨颈骨密度:50~65岁组为0.710±0.139、66~80岁组为0.613±0.104和80岁组为0.572±0.061。66~80岁组和80岁组与50~6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6~80岁组与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长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66~8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6~80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50~65岁组与80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密度和皮质厚度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提示股骨颈皮质厚度变薄是高龄髋部骨折风险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依托考昔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于术后禁食解除后开始,A组给予依托考昔120mg单剂口服,B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mg静脉滴注,q12h,观察指标为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镇痛起效时间(11.56±5.34)min,B组镇痛起效时间(10.47±5.57)min,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时点镇痛效果VAS评分给药后1h、4h,A组与B组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8h、12h,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给第二剂药物后4h、8h即A组给药后16h、20h,A组与B组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依托考昔可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口服方便,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对于需行手术者,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常规后路手术中常需广泛剥离椎旁肌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然而对椎旁肌大面积的剥离和长时间牵拉,致使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往往导致顽固性腰背痛、腰背肌无力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减少手术对椎旁肌的损伤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wiltse等于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来替代传统后正中入路用于腰椎的后外侧融合和不需椎管减压的椎弓根置钉。我们应用Wiltse人路即椎旁肌入路治疗无需椎管减压、单节段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与传统后正中人路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握力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绝经后女性进行握力测量和骨密度测定,观察≤60岁组、61~70岁组和70岁组的握力和骨密度变化,应用单因素Person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研究握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最大握力:≤60岁组25.86±4.77 kg,61~70岁组23.37±4.64 kg,70岁组16.63±5.40 kg。骨密度测定提示:65例股骨颈T值≤-2.5;90例腰椎T值≤-2.5。最大握力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握力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握力越大,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髓腔闪烁指数为基础的股骨髓腔分型与全髋关节股骨柄的存活率相关。 目的:研究年龄和常见病种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和骨性关节炎的髓腔闪烁指数分布。 方法:回顾性评估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近端X射线片,测量股骨髓腔闪烁指数,比较各年龄组和各病种髓腔闪烁指数。 结果与结论:髓腔闪烁指数:<50岁组为3.82±1.20;50-59岁组为3.46±0.99;60-69岁组为3.28±0.75;70-79岁组为2.95±0.69;≥80岁组为 2.94±0.59。股骨颈骨折组髓腔闪烁指数为2.74±0.53;股骨头坏死组髓腔闪烁指数为3.45±1.04;骨性关节炎组髓腔闪烁指数为3.50±0.69。提示髓腔闪烁指数对指导全髋关节置换假体选择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临床上少见;但如果骨折块不能复位,后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可引起膝关节不稳,关节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本院自1998年8月2003年8月共收治23例,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儿童股骨颈移位型骨折的并发症较多 ,且较严重 ,我院 1990年 1月— 1998年 1月对 13例儿童股骨颈移位型骨折行多根针内固定 ,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股骨颈移位型骨折患者 13例 ,男8例 ,女 5例 ;年龄 3~ 14岁 ,平均 10 .3岁 ;股骨颈骨折按Dellbert分型 :Ⅰ型 3例 ,Ⅱ型 2例 ,Ⅲ型 5例 ,Ⅳ型 3例。1.2 方法  13例患者在透视下持续牵引后逐渐屈髋、内收、内旋 ,再外展、内旋、伸直髋关节至骨折复位后维持牵引。取髋外侧切口 ,暴露股骨面在股骨大粗隆下方 1.5~ 3.0cm处的骨皮质对准腹股沟韧带中点 ,并在侧位…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03-01/2008-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诊治的11例移位的小块或粉碎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长度35 mm或40 mm,直径4.0 mm的松质骨螺钉及内径4.0 mm的齿状塑料垫圈置入固定,粉碎骨折块较大的用2枚松质骨螺钉及垫圈置入固定。置入后长腿石膏管型固定屈膝30°位2~4周。11例患者获7~3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随访患者金属内固定材料无电解、腐蚀反应,齿状塑料垫圈无过敏反应。固定后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折块再移位,无膝关节不稳或松弛,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