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大肠癌术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手术前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常规大肠癌手术对患者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术后使用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 将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实施大肠癌根治术;实验组:患者常规实施大肠癌根治术,并于手术后可以进食起开始补充肠道益生菌制剂.两组均于术前,术后第一次排便,排便后5天,术后1月,4次抽静脉血检测血清CRP及TNF-α的含量,同时留取粪便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结果 ①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粪便SIgA含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ρ<0.05),术后第二次粪便SIgA含量较术后第一次并未明显增多(ρ>0.05),实验组术后1月粪便SIgA含量较术后第一、二次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ρ<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血清TNF-α含量较术前明显升高(ρ<0.05),术后第二次较术后第一次血清TNF-α含量有所降低(ρ<0.05),术后第三次血清TNF-α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ρ<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术后第一次较术前均明显升高(ρ<0.05),术后第三次较第一次明显降低(ρ<0.05),术后第三次较第二次也明显降低(ρ<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降低更明显(ρ<0.05).结论 ①大肠癌患者手术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明显降低.②大肠癌患者术后粪便SIgA水平下降,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短期内对升高SIgA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应用可显著升高SIgA水平.③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TNF-α和CRP水平显著升高,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后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亡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205例的病历资料,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并发症及其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总的病死率为10.7%.其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最高,为60.0%.结论 胆道疾病是重症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其次为特发性因素,特发性胰腺炎病死率最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界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对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技术训练,尤其是对护理记录的大胆改进和护理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护理工作更具有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人文化管理也已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早期妊娠妇女的绒毛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及其受体DR5(death receptor-5)、DcRl(decoy receptor 1)的表达,来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5、DcRl在自然流产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自然流产患者3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30例,使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自然流产者和正常早期妊娠者绒毛组织中TRAIL、DR5和DcRl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两组绒毛中TRAIL、DR5和DcR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中TRAIL、DR5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而DcRl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中TRAIL、DR5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而绒毛组织中DcRl蛋白的表达很少或无,自然流产组中DcRl蛋白表达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结论 绒毛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5、DcRl)的表达异常,从而可以导致细胞凋亡的异常,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在我国的发病率较欧美低,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21世纪初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已达46.8/10万,并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是中国第五大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大肠癌是可以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达到根治的。但术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紊乱,患者表现为较长时间的腹胀、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含有多种肠道益生菌的肠道微生态制剂.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微生态制剂在预防治疗急慢性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辅助治疗等疗效肯定,对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也有一定效果,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给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就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变化及肠道益生菌对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功能紊乱的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制明胶/白芨胶-三七多孔材料对糖尿病溃疡大鼠模型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慢性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将60只高糖高脂喂养4周后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明胶/白芨胶-三七组、明胶/白芨胶组、凡士林组和空白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均采用磁石在背部脊柱两侧制作直径为2 cm大小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分别用明胶/白芨胶-三七多孔材料、明胶/白芨胶多孔材料、凡士林敷纱和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无菌敷料和绷带固定,每天换药1次,单笼饲养防止互舔。分别于致伤后第3天和第7天取材(每组每次各5只),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背部组织细胞生长分化和创面组织中毛细血管生长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创面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R-脊椎蛋白3(RSPO-3)表达情况。结果造模第3天,4组创面均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其中明胶/白芨胶-三七组最多,明胶/白芨胶组次之;造模第7天,明胶/白芨胶-三七组、明胶/白芨胶组皮肤结构基本恢复正常,凡士林组和空白组皮肤结构与正常皮肤结构差异大,新生的毛细血管亦较少。造模第3天、第7天,明胶/白芨胶-三七组β-catenin、RSPO-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均0.05)。结论明胶/白芨胶-三七多孔材料可明显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Wnt/β-catenin通路中β-catenin、RSPO-3表达,下调GSK-3β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