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雄性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红景天苷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和红景天苷高、低剂量连续灌胃7 d,每天1次,最后一次灌胃后1 h,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LPS,12 h后处死,取血和心脏。结果:红景天苷组小鼠心肌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于模型组;相比于模型组,红景天苷组能减少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减少心肌组织中TLR4、My D88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论:红景天苷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TLR4/My D88/NF-κBp65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受试者血清中的不同代谢物, 以明确代谢综合征(MS)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潜在代谢紊乱途径, 评估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特异性代谢物群对超重或肥胖人群发生MS和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2017—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招募的MS患者(MS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超重或肥胖者(对照组)作为训练集, 以同时期该医院郑东院区招募的对应3组人群作为验证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分析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特征, 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脂、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肌酐清除率(CR)等。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OPLS-DA)基础上, 根据变量权重(VIP)筛选MS和冠心病患者显著改变的代谢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做风险预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8例研究对象, 其中训练集MS组40例、冠心病组249例、对照组148例;验证集MS组16例、冠心病组18例、对照组17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的效果,以及该护理模式对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196例患者参与,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与护理服务。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通过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9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遵医嘱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评分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评分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神经外科患者开展品管圈护理干预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因此可在临床中针对品管圈护理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四味藏木香软胶囊中土木香内酯(C15H20O2)在人肠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土木香内酯(C15H20O2)由绒毛面(AP侧)到基底面(BL侧)、由BL侧到AP侧两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表观渗透系数。结果:土木香内酯(C15H20O2)由AP侧到BL侧的表观渗透系数(P)为(1.037±0.151)×10-5cm.s-1;由BL侧到AP侧的P为(1.46±0.101)×10-5cm.s-1。结论:土木香内酯(C15H20O2)PappA-B/PappB-A为0.67,可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被动吸收进入体内,属于良好吸收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热致相分离:是一种特殊的制备类似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聚合物纳米纤维材料的方法,首先是将聚合物与高沸点、低分子质量的液态或固态稀释剂混合,在高温时形成均相溶液,再将混合物溶液制成所需要的形状,降低温度使溶液发生相分离,然后用某些溶剂进行萃取除去稀释剂,最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孔结构。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具有一定长径比的线状材料,此外,将纳米颗粒填充到普通纤维中对其进行改性的纤维也称为纳米纤维。狭义上讲,纳米纤维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广义上讲,纤维直径低于1 000 nm的纤维均称为纳米纤维。背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仿生多孔支架要求具有类细胞外基质纳米纤维结构和连通大孔结构,从而有效支持细胞植入、黏附、增殖等行为,促进组织再生。 目的:结合最新相关研究动态,综述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纳米纤维大孔支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以“bone tissue engineering,nanofibrous,macroporous,scaffolds”为英文检索词,以“骨组织工程、纳米纤维、大孔、支架”为中文检索词,使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知网、百度学术数据库中2000至2019年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最终纳入58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构建纳米纤维结构方法仍局限于静电纺丝、热致相分离和自组装,单一方法制备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提供一个三维相互连通的大孔结构来模拟体内的微环境,诱导细胞的迁移、生长、分化、增殖,最终再生新的组织和器官。通过多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开发制备大孔纳米纤维支架是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三维打印对于结构的调控十分精确,可以对支架内部结构及外部形状进行定制,达到双重调控,为骨组织工程的将来带来了发展。 ORCID: 0000-0002-3530-7374(张伟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