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8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0.34%。88例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部(27.03%)、口腔(22.30%)、肠道(19.59%)、胆道(15.54%)。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占54.67%。在分离的病原菌株中,真菌比例最高,占55.24%,其中白色念珠菌占19.58%,热带念珠菌占14.69%。革兰氏阳性菌占23.78%,肠球菌占9.09%,葡萄球菌5.59%,链球菌4.20%;革兰氏阴性菌占20.98%,肺炎克雷伯氏菌占8.39%,大肠埃希氏菌占4.90%。真菌对二性霉素B最敏感,其次为氟康唑;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多部位及细菌混合感染多见。所分离的病原菌中,真菌比例最高,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为降低人工肝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重点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性脑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尿素氮、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P〈0.05)。纠正混杂因素后,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中比较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两种药物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程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在早期和中期抗与不抗病毒治疗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晚期抗与不抗病毒治疗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独立因素。较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均可选用于对这种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78例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院近4年重型肝炎患者胆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养分离的95株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40%,其中以大肠埃希菌(26.3%)和肺炎克雷伯菌(23.7%)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35.8%,以肠球菌(26.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3.5%)为主;真菌占24.2%,以白色念珠菌(39.1%)和热带念珠菌(39.1%)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97.1%),其次为阿米卡星(86.1%);革兰氏阳性菌时替考拉宁敏感率最高(97.1%),其次为万古霉素(95.1%);真菌对二性霉素敏感率最高(100~6),其次为氟康唑(95.7%).结论 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病原体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氏阳性菌、真菌也占有较大比例.根据胆汁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素是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78例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分为ETV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ETV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并予ETC抗病毒治疗.检测两组肝功能、PTA、HBV DNA载量变化,记录不良事件.于第12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对ETV组有效与无效病例的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TV组、对照组的基线特征相似.12周时ETV组治疗有效率56.41%,对照组33.33%(P=0.0405).重肝早期患者中,ETV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75),而中、晚期无明显差异(P=0.4687).ETV治疗有效与无效病例的基线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胆红素、HBV DNA载量以及病情分期、肝硬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胆碱酯酶、甲胎蛋白水平及性别、腹水、HBeAg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应用可以提高疗效,但对中期和晚期的疗效可能没有影响.其疗效可能与年龄、重肝分期、岛焖厮健BV DNA载量、是否合并肝硬化有关.ETV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地区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36例艾滋病病毒1型阳性且CD4细胞100个/μL的初诊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马尔尼菲蓝状菌特异性甘露糖蛋白(Mp1p)和半乳甘露聚糖(GM)及CrAg,分析这些检测抗原的临床意义。结果 236例病人,男194例,女42例,平均年龄(41.21±13.13)岁,CD4细胞计数均100个/μL,中位数24个/μL。检测Mp1p阳性者46例(19.49%),GM阳性38例(16.10%),CrAg阳性8例(3.39%)。CD4细胞计数50个/μL组与≥50个/μL组比较,有临床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其外周血Mp1p和GM抗原阳性率更高(P均0.05),但CrAg抗原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共44例Mp1p阳性、38例GM阳性及8例CrAg阳性病人接受病原检测,分别97.73%(43/44)、78.95%(30/38)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62.50%(5/8)发现新型隐球菌。共131例Mp1p阴性、137例GM阴性及167例CrAg阴性病人接受病原检测,分别4.58%(6/131)与13.87%(19/137)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无一例发现新型隐球菌。Mp1p阳性组和CrAg阳性组1年时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但外周血GM阳性组和阴性组12周及1年时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我国南方低CD4细胞艾滋病病人接受HAART前筛查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和CrAg,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8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0.34%。88例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部(27.03%)、口腔(22.30%)、肠道(19.59%)、胆道(15.54%)。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占54.67%。在分离的病原菌株中,真菌比例最高,占55.24%,其中白色念珠菌占19.58%,热带念珠菌占14.69%,革兰氏阳性菌占23.78%,肠球菌占9.09%,葡萄球菌5.59%,链球菌4.20%;革兰氏阴性菌占20.98%,肺炎克雷伯氏菌占8.39%,大肠埃希氏菌占4.90%。真菌对二性霉素B最敏感,其次为氟康唑;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多部位及细菌混合感染多见。所分离的病原菌中,真菌比例最高,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为降低人工肝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判断这些指标早期预测IFNα疗效的价值。方法 2 0 0 0年~2 0 0 3年收治的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IFNα1b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 IFNα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的CD3 + 、CD4+ 、CD8+ 及CD4+ /CD8+ 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应答组治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透明质酸水平要高于无应答组(P <0 .0 5 )。IFNα治疗3个月后,应答组HA、CD3 + 、CD4+ 及CD4+ /CD8+ 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 <0 .0 5 ) ,而无应答组无这种现象(P >0 .0 5 )。结论 IFNα治疗早期阶段CD4+ 、CD4+ /CD8+ 比值及血清HA显著升高可以作为预测IFNα持续应答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006年6~12月间广州地区出现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我院收治入院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6年的登革热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5.9%)、全身肌痛(56.7%)、骨痛(42.1%)、恶心呕吐(27.1%)、皮疹(92.9%);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2.7%和64.7%,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占57.9%、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占85.2%、低钾血症占44.2%,淋巴结肿大占15.3%,肝肿大占1.4%,未见脾肿大。CD细胞亚群计数CD3下降的占44.5%、CD4下降的占46.2%,CD8下降的占38.7%。所有病例登革热抗体IgM阳性。结论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典型合并有多脏器损害,尤其肝损害较多见,近半数病人出现CD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未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经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散发性戊型肝炎2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60例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0例戊型肝炎患者中,成人多见,主要临床症状为尿黄(95.4%)、纳差(90%)、乏力(86.5%)、恶心(48.1%)、发热(33.1%)、腹胀(30.0%)、皮肤瘙痒(14.2%),黄疸多见(93.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明显。慢性肝病重叠戊型肝炎组黄疸、ALT水平与单纯戊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水平下降较明显(P〈0.05),病程延长(P〈0.05),重型肝炎发病率升高(P〈0.01)。结论临床上戊型肝炎以单纯散发性较为多见,肝脏炎性反应明显,预后良好。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戊型肝炎会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2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变和慢性重型肝炎5组,分别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酯蛋白B,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HDL-C、apoA1、apoB水平逐步下降,以HDL-C、apoA1敏感性最高。而患者血浆TG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组中升高,而在肝硬变组、重型肝炎组明显下降。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TG、HDL-C、apoAl、apoB水平下降反映肝功能储备明显降低,HDL-C、apoAl可以较早期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