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彭亨丝虫对长爪砂鼠进行重复感染,观察重复感染对成虫的存活和大小有否影响。感染方法和Ash等(1970)采用的一样,每周或每月将一定数量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皮下接种于雄性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接种后55天开始,每周查血1次。观察结果,一次接种75条感染期幼虫组,接种后30天成虫发现率为25%,4个半月后降为15.5%;接种2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组,接种后4~7个月,成虫发现率为15~16%;每次接种7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或每月1次,连续5次组,成虫发  相似文献   
2.
1984年报道,患腹泻的金黄仓鼠小肠中检获的矮小膜壳绦虫数,明显高于成年健康仓鼠,同时还查见短小膜壳绦虫、滴虫和盲肠蛲虫等多种寄生虫。矮小膜壳绦虫与短小膜壳绦虫均系人、鼠共患寄生虫。前者对人、鼠的危害较后者为甚,在医学卫生与实验动物寄生虫病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作  相似文献   
3.
1989~1990年,对普通级不同龄的金黄白鼠胃肠道寄生蠕虫调查,为今后加强监测及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初步查明白鼠胃肠道寄生蠕虫的虫种、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混合寄生情况随鼠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随机查普通级金黄仓鼠600只(雌雄各半),其中20日龄为160只,2、3、4、5月龄各60只,6月龄200只。均饲养于装有空调的动物室内。室温保持22℃左右,相对温度40~60%,种鼠由出生到配种前每20~25只合群饲养于同一大号塑料箱内(长52×宽38.5×高20cm)。配种后的生产鼠群,  相似文献   
4.
本文于1985年在国内开始应用计数蚊胃摄入微丝蚴数与供血者同量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淡色库蚊吸血时的微丝蚴摄入量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以3组共16例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供血源,即超低密度(60μl末梢血查不出微丝蚴,1ml静脉血微丝蚴10条以下)7例、低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5条左右)5例,和中等密度(60μl末梢血微丝蚴数10条)4例,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数与末梢血微丝蚴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t分别为0.667、0.791和0.014.p均大于0.05);3组淡色库蚊幼丝虫发育成熟率依次为11.5%、37.1%和45%。以上结果提示,淡色库蚊吸血时摄入微丝蚴未见浓集现象,而幼丝虫发育成熟率则随供血者微丝蚴密度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淋巴丝虫病的诊断、治疗、控制策略等方面的进展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作者首次在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发现非洲人体肺吸虫病,并用吡喹酮治疗6例,获得满意的效果。患者的肺吸虫卵按形态特征和其长度(平均长度为70μ),鉴定为双侧宫肺吸虫(Paragonimus uterobilateralis)的虫卵。用Telemann法作粪便虫卵计数。用齐、尼二氏法检查痰液结核杆菌。所有病例作胸部X-线摄片,治疗前、后各作全血细胞计数、血沉、粪便虫卵计数、痰液找虫卵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伴有咯血的肺吸虫患者6例,服用吡喹酮25mg/kg 1天3次,疗程2天,未见药物副反应。48小时内病人咯血停止,几天后咳嗽消失,体重增加,6个月后完全恢复。X-线  相似文献   
7.
丝虫性象皮腿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方法,特别在患者合并局部皮肤霉菌感染(如足癣)时,淋巴管炎更易复发。我们采用抗霉菌治疗后,对控制淋巴管炎复发和改善体征等方面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本组54例,都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2例。年龄40~74岁(50~69岁40例),均有典型淋巴管炎发作史和足癣史。淋巴管炎发作年限自10年至56年不等,30年以上者有36例;足癣史年限自3年至45年,30年以上者43例;象皮腿年限自3年至48年不等,20年以上者39例。54例中21例患者有苔癣样变、棘刺和疣状赘生物等皮肤损害。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浸渍型和鳞屑型两种,经霉菌分离培养,查见的菌种有红色表皮癣菌、石膏粉样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治疗时分两组。一组44例,选用复方水杨酸酒精溶液(水杨酸6克,苯甲酸3克,加75%  相似文献   
8.
<正> 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为一种抗丝虫新药。化学名为1[(5-硝基呋喃-2)-甲叉氨基]-四氢嘧啶-2-酮(代号M170),为无味桔黄色结晶状粉末,见光易分解,微溶于乙醇、氯仿、丙酮、甲醇,难溶于水。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找海群生简易治疗和重复治疗的方法,以便在农村进一步控制帝汶丝虫病,作者于1977年和1978年的6月,在印度尼西亚帝汶丝虫病高度流行区,对一村庄202名居民进行了观察。海群生的剂量为每天5毫克/公斤(第6天为10毫克/公斤),连服9天,共治疗197例。服药前,用氯喹和甲苯  相似文献   
10.
医学扁虫学组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19—21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上海、湖南、福建、湖北、深圳市、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新疆及黑龙江12个省、市、自治区22个单位共计40位代表。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医学扁虫学组组长李允鹤教授主持。共交流论文54篇,包括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并殖吸虫病等。内容涉及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免疫诊断、药理及临床治疗等。会议还进行了一次座谈讨论和血吸虫病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的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