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及诊断手段的提高,器官移植后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但器官移植致敏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抗体介导排斥反应越米越受到关注.补体在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补体在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补体在抗体介导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以及针对补体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治疗方案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由于器官移植技术、免疫抑制治疗水平及产科围生期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不仅明显改善了患者肾移植术后的生活质量,而且使年轻妇女在肾移植术后妊娠机会明显增加,并能与正常妇女一样正常分娩[1]。我院1998年1月—2007年4月共接受肾移植患者1806例,年龄<30岁的未孕女性16例,其中1例成功妊娠并顺利分娩,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T1-mapping定量分析技术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价值。方法:将76例异体肾移植术后2~4周的患者及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组分为3组:A组为移植肾功能良好组(n=44);B组为移植肾功能轻中度受损组(n=19);C组为移植肾功能重度受损组(n=13)。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序列和斜矢状面改良Look-Locker反转恢复(MOLLI)序列MRI检查,测量肾脏皮髓质的T1值。比较各组内及各组间肾脏皮髓质T1值的差异,分析移植肾皮质、髓质T1值与eGFR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T1值对不同功能移植肾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各组内肾皮质的T1值均明显小于肾髓质(P<0.001)。A、B、C和对照组中肾皮质的T1值分别为(1511.95±111.31)、(1663.22±66.81)、(1719.09±74.47)和(1748.88±62.72)ms,除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髓质的T1值[(2009.65±97.83)ms]大于对照组[(1946.91±51.4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余各组间肾髓质T1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皮质的T1值与eGFR呈负相关(r=-0.45,P<0.01)。肾皮质T1值鉴别移植肾功能良好与移植肾功能受损(包括轻中度与重度受损)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75,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6%及83.1%。结论:T1-mapping定量分析技术对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具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临床上无创监测移植肾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供者十二指肠置管冲洗预防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血尿的l临床效果.方法 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18例,接受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其中早期的6例供者十二指肠中不放置冲洗管,后期的12例术中在供者十二指肠中放置冲洗管,即术中以10号T管经腹壁、膀胱置于供者十二指肠腔内,于膀胱腔内以5-0可吸收缝线固定冲洗管,用生理盐水确定冲洗管通畅后,缝合膀胱.此12例术后经冲洗管持续以生理盐水冲洗,速度为500 ml/h.3 d后,若冲洗液清亮,冲洗速度改为250 ml/h,1周后改为间隔冲洗,并逐渐延长间隔时间,至术后14 d停止冲洗.观察2 d后,拔除导尿管.未放置冲洗管的6例如无膀胱出血,于术后7~10 d拔除导尿管.结果 常规放置冲洗管的12例中,术后仅1例(8.3%,1/12)在第7天停止膀胱冲洗后出现少量血尿,加强冲洗后血尿消失,术后14 d顺利拔除导尿管,未再发生血尿.未放置冲洗管的6例中,4例(66.7%,4/6)出现严重血尿并发生膀胱填塞,明显高于常规放置冲洗管者(P<0.05).术中常规放置冲洗管者,术后仅1例(8.3%,1/12)发生泌尿系感染,而未放置冲洗管者,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66.7%(4/6),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者十二指肠置管冲洗能显著减少胰液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血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术后BK病毒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在逐渐提高[1]。肾移植术后移植肾BK病毒肾病(BK virus allograft nephropathy,BKVAN)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本文从BKV病毒学、流行病学、治病的高危因素、致病机理及BKVAN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本病加以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带宽扩散张量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ultiband DTI-IVIM)技术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不同程度受损移植肾功能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异体肾移植术后2~4周病人92例行常规MRI、multiband DTIIVIM MRI检查。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病人分为3组:组1,eGFR≥60 mL/(min·1.73 m^2)(45例);组2,30 mL/(min·1.73 m^2)≤eGFR<60 mL/(min·1.73 m^2)(27例);组3,e GFR<30 mL/(min·1.73 m^2)(20例)。测量移植肾皮髓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单纯扩散系数(ADCslow)、微循环灌注系数(ADCfast)、灌注分数(f)、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皮髓质间各参数值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移植肾各参数值与eGFR间的相关性以及皮髓质FA值与其他各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 组1肾皮质FA值低于髓质,余参数值高于髓质(P<0.05),组2、组3的ADCslow、ADCfast值及组2的f值皮髓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肾皮髓质ADC、ADCslow、皮质f值及髓质FA值均低于组1(P<0.05)。组3肾皮髓质ADC、髓质ADCslow及髓质FA值均低于组2(P<0.05)。组3肾皮髓质ADC、ADCslow、f值、皮质ADCfast值及髓质FA值均低于组1(P<0.05)。各参数中,髓质FA值对组1和组2、组2和组3、组1和组3鉴别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855、0.831、0.983);联合DTI-IVIM参数鉴别各组的能力最高(AUC分别为0.954、0.885、1.000)。除髓质ADCfast值、f值及皮质FA值外,移植肾各参数值与eGFR均呈中度正相关(r值为0.333~0.707,P<0.05)。髓质FA值与皮髓质ADC值、皮髓质ADCslow值及髓质f值均呈中度正相关(r值为0.335~0.526,P<0.05)。结论 multiband DTI-IVIM联合DTI和IVIM技术,可以评估并鉴别移植术后早期不同功能状态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同期胰肾联合移植术(SPK)后患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9月~2007年9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科实施SPK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BD术式患者术后出现血尿,4例患者出现腹腔内出血,6例出现腹腔感染,5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泌尿系感染,3例出现伤口愈合不良,1例出现顽固性腹胀.1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5例BD术式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结论 感染和出血是SPK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BD术式的泌尿系并发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明显高于ED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BK病毒(BK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129例肾移植患者血液中BKV并行尿液细胞学检查,记录BKV-DNA阳性及阴性组患者性别、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术前血液透析时间、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免疫抑制剂方案、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等指标.应用二项多元逻辑回归法分析肾移植术后BK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9例患者血中BKV-DNA阳性20例(15.5%).阴性109例(84.5%);BKV-DNA阳性患者尿细胞学检测Decoy细胞阳性15例,尿Decoy细胞阳性率与血BKV-DNA阳性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28,P<0.01).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供肾冷却血时间(χ~2=9.243,95%CI:1.099~1.545,P<0.05)、患者术前透析时间(χ~2=7.599,95%CI:1.038~1.243,P<0.05)、是否为亲体供肾(χ~2=4.150,95%CI:0.012~0.070,P<0.05)为BK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荧光实时定量PCR及尿细胞学检查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筛查指标;供肾冷缺血时间长、术前血液透析时间长、尸体供肾均可增加患者术后BK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肾移植术受者外周血CD4~+ 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定群研究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移植中心接受初次移植50例随访满1年肾移植受者,分为钙调神经蛋白抑制组(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19例,其中环孢素组10例,他克莫司组9例;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吗替麦考酚酯+强的松)31例.另取20例行规律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检测3组外周血CD4~+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比较各组间表达水平与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关系.结果 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组、雷帕霉素组和终末期肾病组3组年龄、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组、雷帕霉素组2组冷缺血时间、HLA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雷帕霉素组和终末期肾病组CD4~+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环孢素患者和他克莫司患者外周血中CD4~+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服用雷帕霉素组患者外周血CD4~+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服用钙调神经蛋白抑制组患者,提示雷帕霉素有助于诱导宿主对移植肾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