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斌 《浙江医学》2016,38(24):1977-1979,1988
目的观察并比较枸橼酸咖啡因及氨茶碱对早产儿不同时相血糖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新生儿监护室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咖啡因组与氨茶碱组各86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用药前及用药后15、30min、1、1.5、2、4、6、12、12.5、24.5、36.5和48h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早产儿用药后除6、12和48h血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用药后时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咖啡因组早产儿用药后30min血糖值上升,至1h达峰值,后逐渐回落;用药后30min、1、1.5、2及24.5h血糖值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氨茶碱组早产儿用药后血糖值上升,30min达峰值,后逐渐回落;用药后15、30min、1、1.5、2、4、6、12.5、24.5、36.5h血糖值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引起早产儿血糖升高,但升高幅度较氨茶碱小、持续时间也较短。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94例颈廓清术后发生高血压的情况进行了连续观察。9例(9.6%)术后血压达到或超过200/100mmHg,10例(10.6%)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高于术前40mmHg 和20mmHg。血压的升高一般发生于术后2小时之内,持续约9小时,其中6例病人需要给于干涉性治疗(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和硝普钠)。2例由于术后血压过高引起出血及皮片下血肿。未见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殷晓翔  丁斌  陈元旺  王明 《江西医药》2021,56(3):358-361
目的 分析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49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29例以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20例,同时选取25例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PGRN、IL-17和IL-10浓度;魏式法测定ESR;特定蛋白仪测定CRP;同时记录研究对象一般实验室资料.结果 IBD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如CRP和ESR,CD患者水平相较UC更高.与健康对照相比,IBD患者PGRN和IL-17均显著升高,而IL-10则明显下降,其中以CD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UC中PGRN与IL-17和Mayo指数显著相关,而CD中PGRN与IL-17、CDAI指数及IL-10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治疗后IBD患者PGRN均显著下降.结论 PGRN在IBD患者中异常上调,且与IL-17、IL-10等细胞因子及疾病活动度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IBD发生发展,且可能成为疾病活动度评分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骨痂在不同内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斌  魏红 《地方病通报》2008,23(2):74-76
目的 观察不同内固定对兔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27只,建立大白兔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分别为股骨中段骨折保留骨膜,同时使用钢板内固定组(Ⅰ组)、股骨中段骨折骨膜剥离同时使用钢板内固定组(Ⅱ组)、股骨中段骨折骨膜保留但去除骨髓同时使用髓内钉固定组(Ⅲ组).各组在不同时段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骨折愈合部位测量其骨痂直径,观察骨折愈合中骨痂的差异.结果 (1) X线片显示,Ⅲ组在相同时段有大量的骨痂生成,Ⅰ组、Ⅱ组在相同时段显示骨痂生成量少;(2)Ⅰ组与Ⅱ组骨痂直径不存在差异(F=5.14,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骨痂直径存在差异(F=3.15, 3.30,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髓内钉固定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多,利于骨痂的钙化以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和负重;骨痂多利于骨折愈合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行清创后一期缝合,观察感染有无复发,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内固定有无松动,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感染复发;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清创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对合并疾病的有效治疗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不同奶量喂养下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283例胎龄≤32周出生48小时确诊为PDA的早产儿行布洛芬治疗者为布洛芬组,并选取同期入院胎龄≤32周、出生48小时床旁超声多普勒证实存在PDA,且PDA直径>1.5mm,CVD评分总分≥3分的早产儿78例作为对照组.布洛芬组又根据第1剂布洛芬口服时的奶量喂养情况,将283例患儿分为禁食组(a)、10~<20mL·kg-1·d-1组(b)、20~<50mL·kg-1·d-1组(c)、50~<80mL·kg-1·d-1组(d)、≥80mL·kg-1·d-1组(e),并根据第1剂布洛芬口服时不同的奶量喂养情况,分析布洛芬口服后1周内消化道症状,如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喂养不耐受等的发生率.结果 经过1、2、3个疗程布洛芬口服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0.5%(143例))、20.1%(57例)和4.6%(13例),第1个疗程PDA的关闭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第2、3疗程(χ2值分别为3.87、4.17和10.14、18.60,均P<0.05).对照组于生后第14天时复查心脏彩超,PDA关闭16例(20.5%),好转12例(15.4%),手术38(48.7%).布洛芬组与对照组比较,在PDA关闭率(χ2=18.13)、好转率(χ2=20.23)、手术率(χ2=29.17)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布洛芬口服后,消化道症状总发生率禁食组(a组)分别与各不同奶量喂养组(b、c、d、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0.00,均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1周内发现并予布洛芬第1个疗程口服后,PDA关闭率明显高于第2、3个疗程.早期喂养,喂养量大的早产儿布洛芬口服后1周内,消化道出血、NEC的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8.
<正>跟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波及后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由于特殊解剖形态,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院自2003年~2005年治疗23例跟骨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忠  叶智勇  丁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1):1246-1249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胃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组织进行E-cad蛋白检测。结果:8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E-cad表达率为55.00%。E-ca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参数无相关性。E-cad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5.48%和32.26%。E-cad的表达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呈显著相关(列联系数R=0.4978,P<0.05)。结论:E-cad的表达与胃癌分化、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D44v6和uP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在各种组织类型及不同分化程度胃癌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它们的异常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D44v6和uPA在67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67例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34例(50.75%,uPA阳性表达35例(52.24%);(2)CD44v6、uPA在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率均比高分化中的高;(3)有淋巴结转移者的CD44v6、uPA阳性率比无转移者显著增高;(4)早期胃癌组、侵及肌层组和侵犯全层组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45.00%、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PA的阴性表达率也有统计学意义;(5)胃癌中CD44v6和uP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CD44v6、uPA的表达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在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