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的疗效。方法 应用COHERENT Omni多波长激光光凝黄斑裂孔底部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随后眼内注入20%C3F80.5~0.8ml并置换出玻璃体腔液体。治疗后每天坚持俯卧位。结果 19只眼中16只眼黄斑孔愈合,成功率为84.2%,视力提高15只眼,占78.9%,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应用激光光凝联合眼内注气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发与未愈黄斑孔具有方法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定、大部分患者无须住院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TT激光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疗效结果。方法:15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患者行TTT治疗。结果:15例17眼OCT显示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FFA显示治疗后渗漏减少或消失,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TTT激光治疗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早期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BRVO)主要是针对其晚期并发症而进行的,我们应用半导体激光对23例BRVO早期患者进行光凝。结果显示该激光能减少黄斑水肿、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的产生。本文就治疗用的激光器选择进行探讨,并着重从预防的角度阐述对某些病例早期光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82只眼人工体植入术后发生的后囊混浊,应用美国生产的Lasererx.LQ2106型眼YAG激光机进行后囊切开,术中采用该机配备的靶后激光焦点调整系统(PosteriorYAGKffset),调整治疗激光焦点位置在MIN、+125μm、250μm间三挡转动,使治疗过程能根据膜的厚度、膜与人工晶体间距宽窄能量大小进行调节,一次击射成功率为98.8%,术后视力提高达97.3%,人工晶体损伤率为8.2%,无明显并发症。我们认为配备有PosterorYAGoffeet系统调整节的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与同类产品比较,能有效地进行膜切除,减少人工晶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82只眼人工体植入术后发生的后囊混浊,应用美国生产的Lasererx。LQ2106型眼YAG激光机进行后囊切开,术中采用该机配备的靶后激光焦点调整系统,调整治疗激光焦点位置在MIN,+125μm间三挡转动,使治疗过程能根据膜的厚度,膜 人工晶体间距宽窄能量大小进行调节,一次击射成功率为98.8%,术后视力提高达97.3%,人工晶体损伤率为8.2%,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半导体激光在治疗视网膜裂孔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导体激光在治疗视网膜裂孔的应用厦门市开元眼科医院龚颂建,洪荣照,陈燕近年来我院应用美国IRIS公司生产的SL型半导体激光器进行封闭性治疗视网膜裂孔,简单有效,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视网膜裂孔患者53例56眼,男31例,女22例;年龄19-64岁;4...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不同合并症的外伤性黄斑孔的组织形态转归.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6年来收治的20例(20眼)外伤性黄斑孔的组织形态进行追踪观察,直至裂孔形态稳定为止.结果 无其它合并症的单纯性外伤性黄斑孔7例,观察结果为愈合3例,好转3例,孔扩人1例;合并有其它损伤的外伤性黄斑孔13例,其中2例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结果为愈合2例,好转5例,无变化3例,孔扩大3例.所有黄斑孔愈合过程,均为由神经上皮表层的内界膜开始,由内层往外层逐渐合拢,其中有2例在外伤初期有合拢趋势,但数月后又扩大成原来大小.结论 外伤时内界膜张力可能是黄斑孔的形成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偏大以及带有并发症的黄斑孔由于局部营养不良、循环障碍、神经纤维萎缩或增生膜牵拉等因素致使孔难予自愈,故如何改善这些因素足外伤性黄斑孔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半导体激光光凝致睫状神经损伤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 1992~ 1998年用半导体激光治疗眼底病中发现 2例致睫状神经损伤者 ,在激光治疗的并发症中较罕见 ,报告如下。例 1 女 ,38岁 ,因右眼前阵发闪光感 3个月 ,于 1995年 2月 2 2日就诊。曾有高度近视史 2 0年。检查 :双眼远视力均为0 .1,- 10 .0 D矫正到 0 .8,近视力 0 .8,调节近点为 2 0 cm,双眼瞳孔等大 (3.0 mm)正圆 ,对光反射灵敏。右眼底周边部 11~ 3及 5~ 9点钟位见弧形格样变性区 ,伴有 2个干性裂孔 ,左眼11~ 3点位见不连续的弧形格样变性区 ,未见裂孔形成。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行双眼眼底变性区及干性裂孔预防性激光…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血管瘤是临床上不常见的一种眼科良性肿瘤,它与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有关,或称作脉络膜性母斑病。临床上分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和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两种,前者因不伴有皮肤和眼眶部或中枢神经的改变而早期容易被误诊,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瘤病、脉络膜黑色素瘤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为了更好地诊断本病,我们对其1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targardt病中眼底自发荧光(FAF)的临床特征,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观察相应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在Stargardt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德国Heidelberg公司)对Stargardt病患者9例18眼进行蓝光自发荧光(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Spectralis OCT检查、眼底照相、mfERG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其中7例同时接受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 分析Stargardt病FAF分布特征及Spectralis OCT所示视网膜微结构的对应改变。

结果:黄斑部椭圆形病变区域呈现BL-FAF均为低荧光,活动期病例可见边缘厚薄不一的强荧光。OCT显示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和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PR)萎缩,神经上皮层菲薄。 FFA早期可出现散在的点状透见荧光,晚期黄斑部出现与萎缩灶大小相符的牛眼状透见荧光; 病变晚期 ICGA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个别病例可见新生血管。

结论:眼底自发荧光联合Spectralis OCT及mf-ERG是诊断Stargardt病十分有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其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存在RPE及PR 的共同退化,同时也揭示脂褐素这种荧光性物质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