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眼科学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暴露于75%的高氧5d后回到空气中,制成ROP动物模型,应用Trizol法抽提17日龄小鼠ROP模型及同时期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总RNA,逆转录并用Cy3和Cy5标记,与小鼠Oligo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后获取基因表达信息,进行差异分析、聚类分析和基因分类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小鼠比较,视网膜病变小鼠有1347个基因呈差异表达。SOM聚类显示12类不同的表达差异变化模式,基因本体学分析显示变化的基因并不局限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发育相关基因及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改变亦很明显(P〈0.05)。结论 ROP小鼠视网膜基因表达谱有较大改变,为今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该病发病机制和进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提前视觉刺激及高浓度氧对小鼠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前视觉刺激和高氧是否为拟早产儿近视的原因及两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74只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以下4组:提前开睑接受视觉刺激诱导产生近视模型组20只,通过吸高氧形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模型组18只,提前开睑联合吸高氧组16只,正常对照组20只。定期检查各组屈光状态。结果第Ⅰ组小鼠右眼较左眼可形成(-9.77±0.09)D的相对近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Ⅱ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第33天可形成最高相对近视[(-7.17±0.10)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Ⅲ组小鼠右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第33天时可形成更高的相对近视[(-16.18±0.13)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三组近视均可逐渐恢复。结论提前视觉刺激和高氧均可诱导小鼠形成可逆性相对近视,且两种因素可产生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前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C57BL/6J小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随机分为高氧模型组、提前光照组和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每组各12只小鼠。高氧模型组:将出生后第7天(P7)的小鼠置于舍75%高浓度氧的氧箱内,5d后取出,再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提前光照组:取出生后第4天(P4)未开睑新生小鼠。手术提前开启右眼睑裂。让右眼提早接受环境光及视觉刺激,左眼为自身对照: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取P4小鼠提前开启右眼睑裂.在P7时放入高浓度氧箱内饲养,5d后取出。各组均于小鼠生后第27天(P27)取材,应用HE染色、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计数等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在P27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提前光照组小鼠视网膜均无显著新生血管生长;高氧模型组内皮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提前光照组明显增加,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该组存在显著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在高氧联合提前光照组,双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但该组的提前光照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较单纯高氧作用眼有所减少(P〈0.01)。结论对于小鼠,高氧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提前光照可削弱高氧所致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櫣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櫣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櫣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櫣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櫣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櫣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櫣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早期糖尿病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病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实验性早期糖尿病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糖尿病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在视网膜铺片、切片上,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dT-mediated x-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作眼球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u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iary Acidic Protein,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改变.结果①3个月后,糖尿病鼠凋亡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较明显增加,阳性细胞位于血管外;②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排列紊乱、Muller细胞突起消失、神经节细胞有核染色质固缩等细胞凋亡的特征,但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超微结构的变化;③糖尿病鼠视网膜Muller细胞有GFAP、VEGF的共表达.结论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病理改变除微血管外,还应包括视网膜神经组织;②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Mu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神经节细胞凋亡加速、感光细胞外节排列紊乱等,其中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Muller细胞所分泌的VEGF可促进DR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病理改变的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ü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ü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ü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ü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ü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人们认为慢性高血糖引起体内糖基化蛋白的过量沉积,形成糖基化终产物,从而导致各系统的慢性疾病和功能丧失。传统上人们多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包括:内皮细胞增殖、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等。但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发生以前,糖尿病患者已有视功能改变。动物实验发现在糖尿病早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