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重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视网膜脱离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都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组填充重硅油 Densiron-68,对照组填充硅油Oxane-5700。结果:术后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术后治疗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眼底网膜解剖复位率分别为87.5%和100.0%,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重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能更加效果促进视力的恢复与眼底网膜解剖复位,安全性更好,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25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患者就诊视力、预后视力、眼外伤类型、眼外伤分区、晶体损伤和(或)脱位、球内异物、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以及上述因素对视力预后的影响。结果:25例研究对象中,Ⅰ区损伤10只眼,占40.0%,Ⅱ区损伤8只眼,占32.0%,Ⅲ区损伤7只眼,占28.0%;就诊视力≥0.05有11只眼,占44.0%;就诊视力<0.05有14只眼,占56.0%;预后视力≥0.05有16只眼,占64.0%;预后视力<0.05有9只眼,占36.0%;就诊视力(P=0.017)、外伤分区(P=0.013)、有无玻璃体积血(P=0.033)及视网膜脱离(P=0.008)是影响预后视力的重要因素。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经早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大部分可达到功能治愈和解剖治愈,就诊视力越好的患者手术疗效相对越好,伤口位于Ⅰ区的预后视力明显优于Ⅲ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会显著影响预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macular 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是否发生改变,为OSAS患者预防眼部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及市人民医院的124例确诊OSAS者为观察组,6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均取右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2组患者黄斑区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黄斑区各区GCI-PL厚度。结果:观察组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各区GCIPL厚度均小于对照组,2组黄斑区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上方GCIPL厚度、鼻上方GCIPL厚度、鼻下方GCIPL厚度、下方GCIPL厚度、颞下方GCIPL厚度、颞上方GCIPL厚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5,P=0.001;t=2.491,P=0.014;t=2.822,P=0.005;t=2.567,P=0.011;t=3.046,P=0.003;t=3.279,P=0.001;t=3.432,P=0.001;t=3.086,P=0.002)。结论:OSAS患者黄斑区平均GCIPL厚度、最小GCIPL厚度及各区GCIPL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OSAS患者在出现相应眼科临床症状前,其黄斑区GCIPL层变薄,与早期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改变类似,OSAS患者缺氧和对血流灌注的影响可能是黄斑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8例Binder综合征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6~31岁,平均22岁。患者面部均呈Binder综合征典型表现。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将肋软骨雕刻为鼻背盖板、鼻小柱支撑及鼻基底填充进行移植。手术前后摄患者正面观、侧面观以及基底观标准照片,测量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术式修复Binder综合征的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急性期感染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出现上唇异物感,1例发生胸廓切口瘢痕增生。术后患者鼻部形态明显改善,鼻与上唇及面部的协调关系恢复。6例完成术后参数测量,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鼻尖突出率和鼻根突出度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柱-小叶比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鼻部及中面部外观,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Y成形及Z成形等局部皮瓣二期修整再造鼻翼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7年1月,收治14例因鼻翼缺损行鼻唇沟皮瓣或额部扩张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4.8岁。该次手术距一期手术时间为1~12个月,平均3个月。根据一期再造鼻翼不同缺陷,选择V-Y成形5例、Z成形2例、V-Y成形+Z成形7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例皮瓣远端表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2个月。鼻翼外形良好,与健侧基本对称;鼻翼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结论鼻翼缺损修复再造后,二期运用V-Y成形、Z成形等局部皮瓣修整鼻翼,可使再造的鼻翼形态更佳。  相似文献   
6.
7.
探讨用眼轮匝肌为蒂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效果。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用眼轮匝肌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8~65岁。皮瓣面积稍大于皮肤缺损面积,面积1.5 cm×1.4 cm~2.5 cm×3.0 cm,解剖时以创缘侧眼轮匝肌为蒂,将外侧眼轮匝肌离断,于眼轮匝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黄斑色素光学密度(MPOD)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12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眼科近视眼门诊就诊的18~30岁的96例(191眼)近视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眼轴长度分为正常眼轴组(22~<24 mm)67眼,中长眼轴组(24~<26 mm)69眼,长眼轴组(≥26 mm)55眼,比较各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POD,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各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黄斑区平均色素光密度(Mean MPOD)及黄斑区最大色素光密度(Max MP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环区、中心区、外环区视网膜厚度有差异(P<0.05),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ean MPOD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25,P<0.001),眼轴长度与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r=0.196,P=0.006),眼轴长度与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256,P<0.001);Mean MPOD与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9.
张静  陈再洪  唐姝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9):1621-1624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黄斑光密度(MPOD)的变化情况。

方法:收集2019-01/12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确诊的OSAHS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体检健康者3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用数字眼底照相检查仪进行MPOD检查,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受检者黄斑区平均MPOD值(0.0916±0.0149Log unit)和最大MPOD值(0.2675±0.0419Log unit)均小于对照组(0.1193±0.0159、0.3235±0.0400Log unit,均P<0.001)。本研究观察组纳入OSAHS患者中轻度12例,中度17例,重度41例,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者和对照组受检者平均MPOD值、最大MPOD值均有差异(P<0.001),OSAHS病情越严重,患者平均MPOD值和最大MPOD值均越小,且平均MPOD值和最大MPOD值均与呼吸暂停指数(AHI)呈负相关(r=-0.685、-0.492,均P<0.001)。

结论:OSAHS患者MPOD值降低,且其降低程度与OSAHS严重程度呈正比,表明OSAHS在出现相应眼科临床症状前,黄斑MPOD已发生改变,随着MPOD的进行性减少,最终可能导致黄斑功能障碍从而导致黄斑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持续外牵引术治疗先天性轻、中度乳头内陷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31侧)先天性轻(16侧)、中度(15侧)乳头内陷且未生育的女性患者,均行改良持续外牵引悬吊术。在术前(T0)、牵引期末(T1)、牵引期结束后80 d(T2),分别追踪测量乳头的高度和体积。结果本组共16例患者(31侧),术后随访3~6个月。牵引期末(T1)有2侧内陷乳头出现短时回缩现象;牵引期结束后80 d(T2)有8侧乳头出现部分回缩;治疗后6个月时,另有1侧乳头见部分回缩。但持续刺激乳头后能勃起,可保持牵出状态,且没有回缩征象。两组患者乳头的高度和乳头体积在T1和T0期的变化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在T1和T0期的变化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1期的变化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持续外牵引悬吊术对轻度、中度内陷乳头均有效,且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