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眼科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1.
回顾邯郸市眼科医院2016-2018年3月64例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术中逆行植入新型RS硅胶管的效果。术后2~3个月拔管,平均随访(8.5±2.5)个月。最后随访时62例有效(96.87%),泪小点位置异常2例,泪小点撕裂1例。认为新型RS硅胶管逆行植入法具有保护泪小点、操作简便、术后刺激轻、置管状态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胶原水凝胶支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浓度对胶原水凝胶理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体外组织工程模型中不同浓度的Ⅰ型胶原水凝胶对软骨细胞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Ⅰ型胶原浓度为12、8、6 mg/mL的3种胶原水凝胶,记为C12、C8、C6。扫描电镜观察形貌,并通过溶胀性能和抗压性能测试表征其理化性能。取2只新生7日龄新西兰大白兔的关节软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与3种胶原水凝胶复合体外培养(C12组、C8组及C6组),1 d后采用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cein diacetate,FDA)/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活性,体外培养14 d后行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软骨细胞相关基因,即Ⅱ型胶原、蛋白聚糖(Aggrecan)、Ⅰ型胶原、Ⅹ型胶原、Sox9 mRNA表达。结果随着Ⅰ型胶原浓度从6 mg/mL提高到12 mg/mL,胶原水凝胶的理化性质出现明显变化,扫描电镜下纤维网络变得致密;192 h时C6、C8、C12溶胀率依次增大,分别为0.260±0.055、0.358±0.072、0.539±0.0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模量逐渐增加,分别为(4.86±0.96)、(7.09±2.33)、(11.08±3.18)kP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培养1 d,3组凝胶中软骨细胞经FDA/PI染色后,绝大部分被染成绿色,仅有少数被染成红色。14 d后组织学观察示:C12组软骨细胞在组织中聚集明显,并出现明显的甲苯胺蓝异染为紫红色的现象;C8组中也有部分增殖聚集的区域,细胞周围有较明显的甲苯胺蓝异染现象;C6组细胞分布较为均匀,也有较明显的甲苯胺蓝异染现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3组Ⅱ型胶原mRNA和Aggrecan mRNA表达水平相近;Ⅰ型胶原、Sox9和X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C12组最高,C6组最低,C8组介于二者之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Ⅰ型胶原浓度至12 mg/mL后,胶原水凝胶具有更好的理化性质,但软骨细胞纤维化和肥大相关基因表达也有所上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9/2018-03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RS管组32例32眼,环形泪道置管组20例20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鼻出血、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RS管组术中无鼻出血发生,环形泪道置管组鼻黏膜出血1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管组治愈26眼,好转3眼,无效3眼,治疗有效率为91%; 环形泪道置管组治愈15眼,好转3眼,无效2眼,治疗有效率为9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术后2wk~2mo,RS管组脱管2眼,有1眼在留置未满2wk时从泪小点脱出,给予再次吻合; 另有1眼在术后1~2mo内从泪点抽出,未再次手术,随访时泪道冲洗好转。环形泪道置管组脱管3眼,未再次手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泪道冲洗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

结论: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采用RS管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并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组织相容性好、不影响患者外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逆行置管治疗少儿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03/2019-11邯郸市眼科医院及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37眼泪小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逆行植入新型硅胶管,8-0可吸收缝线吻合泪小管断端,6-0可吸收缝线间断吻合“内眦韧带-眼轮匝”复合体,间断缝合肌肉、皮下组织、皮肤伤口及结膜面伤口。术后2~3mo拔管,随访6~12mo,观察泪道通畅情况及溢泪症状。

结果:泪小管断裂37眼中,临床治愈31眼(84%),好转5眼(14%),无效1眼(3%),总有效率达9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泪小点撕裂、泪小点位置异常、成角畸形等相关并发症,无效1眼(3%)为合并骨性泪小管骨折,无明显溢泪症状。

结论:新型硅胶管逆行置管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刺激轻、置管状态安全、吻合效果显著等特点,逆行置管能较好保护泪小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泪小管断裂后鼻侧断端位置与泪阜和内眦韧带的关系及其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65例65眼,测量泪小管泪点至颞侧断端的距离,直视下寻找鼻侧断端,量化分析鼻侧断端与泪阜、内眦韧带的关系。

结果:本组患者颞侧断端距离≤6mm者39眼,其中鼻侧断端位于泪阜区者35眼; 颞侧断端距离>6mm者26眼,其中鼻侧断端位于内眦韧带区者24眼。泪阜区鼻侧断端距离泪阜下缘黏膜的垂直距离为2.1±0.7mm,内眦韧带区鼻侧断端距离皮肤面的垂直距离为3.5±1.2mm。

结论:泪小管断裂后将鼻侧断端位置分为泪阜区和内眦韧带区,有助于寻找鼻侧断端位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