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赵海雁 《黑龙江医药》2021,34(6):1394-139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2例(62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丝裂霉素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一周眼压大幅下降,且术后一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抗代谢药物的使用能提高治疗效果,对眼压控制效果好,且能提高患者视力,可行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使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研究早期体内单疱病毒感染性角膜炎治疗前后变化,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3名角膜炎患者参与此项试验,采用共聚焦显微镜(CM)和AS-OCT观察3名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前后角膜变化。结果:通过AS-OCT显示的角膜强反光条带,成功获得所有患者的高分辨率疑似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症状图片。强反光带的深度和宽度各不相同。一些条带从基质深层外围弯曲到前基质,另一些条带位于基质的不同深度,并且与角膜层相对平行。相比CM,AS-OCT更适用于角膜基质混浊形态宽度和深度的测量。结论:AS-OCT为早期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治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果糖二磷酸镁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果糖二磷酸镁(magnesium fructose diphosphata,FDPMg)时实验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升高眼压的方法,制作大鼠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FDPMg干预组.后两组各分为6 h、12 h、24 h、48 h、72 h 5个时间段.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的视网膜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Fas/FasL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组大鼠视网膜未见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再灌注6 h可观察到凋亡细胞;12 h凋亡细胞逐渐增加;24 h细胞凋亡达高峰;48 h凋亡细胞减少;72 h视网膜仍可见凋亡细胞.各组Fas/FasL表达情况与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基本一致.FDPMg干预组各时段各观察指标表达均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FDPMg明显抑制Fas/FasL蛋白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其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as/FasL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α-硫辛酸(α-LA)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RIRI模型,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α-LA干预组,IR组及α-LA干预组在12,24,48,72h光镜观察视网膜内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丢失,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IR组视网膜内层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凋亡出现于再灌注后12h,并逐渐递增,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Fas/FasL表达与凋亡的神经细胞改变基本一致。α-LA干预组视网膜内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数目有一定恢复。凋亡细胞在12,24,48h组明显低于IR组(P<0.05);Fas表达在12,24h组较IR组显著下降(P<0.05);FasL表达在12,24,48h组较IR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Fas/FasL系统参与RIRI,导致神经节细胞凋亡;α-LA可下调Fas/FasL表达,减少神经节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干眼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2016-03/2017-08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5d; 治疗Ⅰ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30d; 治疗Ⅱ组,在治疗Ⅰ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30d。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5、30d进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

结果:术前1d,三组患者干眼主观症状评分、BUT值、FL评分和SⅠ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干眼主观症状评分、FL评分和SⅠt值随时间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BUT值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术后15、30d,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患者干眼主观症状评分、FL评分和SⅠ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U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Ⅱ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和SⅠt值均明显低于治疗Ⅰ组,BUT值明显高于治疗Ⅰ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眼表组织损伤,局部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眼表情况及干眼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