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随着食管支架的材料、形状的不断改进,为许多不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后吻合口狭窄进食困难的患者,解决了患者的进食及营养问题.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青光眼(glaucoma)是一类高眼压导致特异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1]。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Ⅱ)可以提供青光眼进展的客观指标,本研究于2001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用HRT-Ⅱ观察了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片治疗青光眼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92Ir组织间插植加体外照射配合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 方法 对11例局部晚期乳腺癌,体外照射采用 60Co治疗机,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内乳、腋窝及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剂量分割为50 Gy/25次,7例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该区补照至60~70 Gy.组织间插植于乳腺外照射开始2周后进行,靶区为乳腺肿块,剂量为21 Gy/3次,每周1次,每次7 Gy.微波热疗采用MH-1型微波治疗仪,频率915 MHz,治疗功率50~250 W,温度42~43 ℃,每次治疗时间40~45 min,每周2次,共8~10次. 结果 治疗后1个月局部完全缓解(CR) 4例,部分缓解(PR) 6例,稳定(NC) 1例.治疗后短期内局部均有轻度色素沉着和插针孔轻度急性放射性皮炎,Ⅰ级8例,Ⅱ级3例,无Ⅲ、Ⅳ级皮肤反应.治疗结束2个月后,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随访6~66个月,中位随访32个月.5例死于远处转移,6例生存.5例死亡病人均于治疗后3年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8个月. 结论 运用 192Ir组织间插植加外照射配合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局部控制率高,正常组织损伤小,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92Ir组织间插植加体外照射配合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对11例局部晚期乳腺癌,体外照射采用60Co治疗机,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内乳、腋窝及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剂量分割为50Gy/25次,7例腋窝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该区补照至60~70Gy。组织间插植于乳腺外照射开始2周后进行,靶区为乳腺肿块,剂量为21Gy/3次,每周1次,每次7Gy。微波热疗采用MH-1型微波治疗仪,频率915MHz,治疗功率50~250W,温度42~43℃,每次治疗时间40~45min,每周2次,共8~10次。结果治疗后1个月局部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NC)1例。治疗后短期内局部均有轻度色素沉着和插针孔轻度急性放射性皮炎,Ⅰ级8例,Ⅱ级3例,无Ⅲ、Ⅳ级皮肤反应。治疗结束2个月后,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随访6~66个月,中位随访32个月。5例死于远处转移,6例生存。5例死亡病人均于治疗后3年内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8个月。结论运用192Ir组织间插植加外照射配合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局部控制率高,正常组织损伤小,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侵犯心脏大血管的局部晚期肺癌,结合心血管外科技术做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并观察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总结42例侵犯心脏大血管的局部晚期肺癌,其中术中结合心血管技术进行根治性切除者26例,姑息性切除10例,单纯探查6例,观察总结上述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生存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局部晚期肺癌应用心血管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后3个月的屈光状态,评估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青白联合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108眼),其中PAACG组30例(33眼),PCACG组30例(38眼),POAG组30例(37眼)。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IOLMaster 700测量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白到白距离(WTW),使用仪器自带的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及预留屈光度。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综合验光,计算术后屈光误差。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屈光误差分布,及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WT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较PAACG组和PCACG组患者术前眼轴更长、前房更深、晶状体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AACG组与PCACG组患者间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PAACG组、PCACG组、POAG组患者绝对屈光误差分别为(0.53±0.75)D、(0.51±0.70)D、(0.05±0.47)D。远视误差组患者术前眼轴长度短于近视误差组,术前前房深度浅于近视误差组,术前晶状体厚度厚于近视误差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与WTW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均呈负相关(r=-0.62、-0.48,均为P=0.00),与术前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54,P=0.00),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WTW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PAACG、PCACG患者比POAG患者呈现较大的屈光误差,且多为远视误差。术前短眼轴、浅前房及厚晶状体患者青白联合手术后更趋于远视误差。  相似文献   
8.
赵军梅 《眼科新进展》1996,16(3):190-191
眼科手术的局部麻醉球周技术R.A.FRYANDJHENDERSON山西省眼科医院赵军梅译王尔光校医生在眼科手术的局部麻醉中常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球后麻醉常常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眼球穿通伤,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神经鞘内注射...  相似文献   
9.
局部晚期恶性肿瘤切除应急应用心血管技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腹部晚期恶性肿瘤常常侵犯心脏或大血管,要想根治性切除肿瘤,有时需应急借助心血管外科技术。心血管外科技术包括体外循环、血液临时转流或阻断下血管成形和人造血管置换等^[1]。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心血管技术切除侵及心脏或大血管的恶性肿瘤38例。普通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技术的结合使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青光眼的各种临床分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PACG的解剖因素及发病机制是当下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解剖意义上浅前房、窄房角、短眼轴,PACG脉络膜厚度变化以及两者关系得到研究者们更多的注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PACG与脉络膜厚度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PACG的发病原因,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