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 15眼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 ,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 ,术中为预防虹膜根部切除时发生出血应用肾上腺素。结果 随访观察 1~ 8个月 ,平均 5 .7个月 ,2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例保持不变 ,1例下降。 7例 11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其成功率 6 3.6 4 % .术后 2个月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者 2例 ;5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变淡或大部分消退 ,其余无明显改变。 1例 1眼术中前房出血 ,术后 7d自行吸收 ,4例 4眼术后眼压需药物控制。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熊凤枝  王宏字 《眼科研究》2004,22(3):228-228
头部、额部尤其是来自眉弓额上的撞击或打击是引起视神经管内间接损伤的直接原因,一旦发生视神经管内间接损伤应及早治疗。我们对9例视神经管内间接损伤患者行眶缘前筛-后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9眼,其中男7例7眼,女2例2眼,年龄  相似文献   
3.
熊凤枝  李琰 《中外医疗》2015,34(1):99-100
目的研究儿童全麻斜视手术中悬背式调整缝线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儿童86例(143眼)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78眼),女38例(65眼)。年龄3.3~13.6岁,平均(8.5±1.4)岁。包括共同性内斜视35例、共同性外斜视51例。在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术,术中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术后随访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成功率。结果 86例斜视手术59例全麻清醒后眼位正位,无需再次调整。27例需再次调整,术中调整率为31.40%。27例调整患者中18例达到理想眼位,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愈率为89.53%、88.37%、87.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背式缝线后徙术适用于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术,使斜视手术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单眼及双眼运动情况等术前检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下斜肌断腱术(3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63例)、下斜肌徙后术(6例)、健眼下直肌徒后术(4例)、下斜肌减弱+对侧/同侧直肌术(5例)、上斜肌折叠术(1例)。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有无代偿头位患儿手术后立体视无差异(P>0.05)。结论:根据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改善患儿视力、代偿头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重建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硅油充填术继发性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硅油充填术继发性青光眼的相关因素及硅油取出对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方法 统计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术视网膜复位后行硅油取出的病例,并对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及其转归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 120例121眼中25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20.66%),硅油取出后经1-3月随访23眼眼压降至正常,2眼药物控制。结论 随着硅油在眼内停留时间的延长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术后以在视网膜复位后3-6月取出为宜。一旦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即是硅油取出的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引起低眼压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的106例(118眼)进行1~6月(平均3.5月)随访观察。结果 94例(106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11例(11眼)术后眼压低于5mmHg(1mmHg=0.133kPa),1例(1眼)术后发生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结论 MMC的广泛应用,是目前造成青光眼术后低眼压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MMC的应用指征,选择用量及作用时间,巩膜瓣的相对密缝和可调缝线等可以减少术后低眼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改良式带侧孔导管留置术治疗鼻泪管阻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是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常致溢泪,并导致眼睑皮肤潮红、糜烂,甚至因长期擦泪而致下睑外翻等眼科疾病。目前此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鼻泪管吻合术,但操作复杂。也有人采用不带侧孔的插管治疗鼻泪管阻塞[1],但远期效果不甚理想。我院自1994年至1996年应用自制改良式带侧孔导管插管留置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3例,男9例,女94例,年龄均在30~60a之间。双眼26例52眼,单眼77例77眼,计129眼。病程4mo~10a不等,伴有泪囊炎…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最可靠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由于此病术后复发率高达20~30%[1],使许多病人及医生为之烦恼。复发的胬肉因瘢痕组织增多,手术更为困难,病人常为再次手术而感到苦恼,并增加了许多经济负担。我院于1994年至1997年对368例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结膜下转移埋藏手术加术后滴0.05%的塞替派眼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效地防止了胬肉的复发。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1994年~1997年在我院门诊行“翼状胬肉转移埋藏术”368例,其中男149例,女219例,年龄30~75岁,单眼者351例,双眼17例。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儿术后采用常规眼科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斜视度和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的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度≤30△观察组患儿的术后3mo数值为54,明显优于对照组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度30△观察组患儿的术后3mo数值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患儿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有双眼视远立体视锐度者5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进行视觉训练可有效重建患者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眼心反射→心脏停跳恢复后眼肌手术完成一例熊凤枝,王启智,侯小胭,张瑞(驻马店市人民医院眼科心电图室463000)眼心反射的病例和论述,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但是,由于眼肌手术引起眼心反射并导致心脏停跳,以及心跳恢复后,继续完成手术的报导,所见资料尚未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