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糖控制达标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及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2/2020-02我院收治的142例血糖控制达标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眼底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眼底正常组(N组,7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36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检查指标;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构建预测患者发生D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PDR组患者的DM病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UA)、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NLR、PLR明显高于N组和NPDR组,C肽(C-P)、2h C-P明显低于N组和NPDR组(P<0.05); DM病程>12a、IGF-Ⅰ>145μg/L、C-P<0.75ng/mL、UA>245ng/mL、RBP4>54mg/L、NLR>1.8、PLR>110均是导致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结论:除DM病程、IGF-Ⅰ、C-P、UA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外,RBP4、NLR、PLR增加也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探讨微创小梁切除术联合微创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6例16眼,手术方法为先通过两个0.7毫米的透明角膜穿刺口完成微创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再于上方结膜切口下切除2m中层角巩膜条带,周边虹膜切除及前房成形后球结膜连续缝合。观察记录手术前后眼压、前房、视力变化及滤过泡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术眼手术后眼压均低于21mmHg,滤过泡形成良好,虹膜新生血管大多消褪,全部眼球得以保留,其中11例视力保持不变,5例不同程度提高。微创小梁切除术联合微创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mm×2.5m。  相似文献   
3.
阅读障碍与视觉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多年来对于阅读障碍的病凶及发病机制,不同学者意见不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阅读障碍是由于人类早期对于视觉及语音信息的认知和加工能力的发育障碍所致,即以下两种神经行为学假说:语音加工缺陷假说;基本感知觉加工缺陷假说.同时患者还伴随一定程度的神经结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视觉大细胞系统上.本文就目前阅读障碍在视觉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0.7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的视觉质量状况。方法选择92例(120眼)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5例(60眼),行常规2.65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B组47例(60眼),行0.7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Microphakonit)。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对两组术眼进行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量、角膜像差变化量等视功能检测,比较该四项指标的两组间差异。结果术后1d,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量及角膜像差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变化量及角膜像差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角膜像差变化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视力高于A组,角膜散光及像差变化量<A组。结论0.7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较2.65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术后视功能恢复快,术源性视觉质量干扰小,术后早期视觉质量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CT)以及切削深度对全眼像差和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LASIK术后的近视患者184例(349眼),使用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和Humphrey角膜地形图检测仪测量LASIK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全眼像差和角膜前表面像差,使用角膜测厚仪测量CCT.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分别对左右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术后CCT分别与左右眼角膜前表面眼像差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的Zemike项:右眼有Z4、Z5、Z7、Z8、Z12、Z24;左眼有Z4、Z12.切削深度分别与术后左右眼角膜前表面像差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的Zernike项:右眼有Z3、Z4、Z5、Z7、Z8、Z11、Z12、Z16、Z18、Z19、Z24;左眼有Z4、Z7、Z9、Z10、Z11、Z12、Z14、Z23、Z24.②术后CCT分别与左右眼全眼像差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的Zemike项:右眼有Z7、Z8、Z16;左眼有Z3、Z5、Z8、Z10、Z12.切削深度分别与术后左右眼全眼像差相关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Zemike项:右眼有Z5、Z6、Z7、Z8、Z24;左眼有Z5、Z10、Z11、Z12、Z13、Z20、Z24.③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全眼高阶像差、角膜总像差、全眼总像差与CCT都呈负相关,与切削深度都呈正相关,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LASIK术后,与术后CCT及切削深度存在相关性的主要为全眼像差、角膜前表面像差中的离焦(Z4)、球差(Z12)等轴上像差项,它们受CCT、切削深度的影响最为明显.②术后CCT及切削深度是LASIK术后全眼像差、角膜前表面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角膜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09月~2010年06月行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眼压、视力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30眼中0.02~0.1者3眼(10.00%);0.1~0.3者8眼(26.67%);0.3~0.5者12眼(40%);0.5~0.8者5眼(16.67%),其中〉1.0者2眼(6.66%);术后平均眼压稳定在(13.57±3.31)mmHg;术后出现角膜水肿2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渗出膜6眼,后囊膜混浊3眼,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较为确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满意疗效,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分析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机制在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白内障发病中的参与机制及葛根素的改善作用,为相关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葛根素干预组及乙酰香草素组。腹腔注射STZ(65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晶状体组织中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糖尿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且大鼠晶状体组织中氧化应激蛋白分子p22、p47及p67表达上调( P<0.05),细胞凋亡蛋白Bax及Caspase 3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 P<0.05)。乙酰香草素和葛根素对上述异常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
  结论:NADPH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及P53和Bax/Bcl2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病过程,且葛根素通过抑制上述氧化应激通路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46岁。因右眼视物模糊、变小10d,于2009年7月13日来我院眼科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发现肿大。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不能矫正,左眼1.0,右眼前节检查正常,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右眼视盘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中不同的掀瓣时机之间静态眼球自旋(SCC)定位识别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7-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眼科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205例(410眼),其中行FS-LASIK的患者183例(366 眼)为FS-LASIK组,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的患者22例(44眼)为TransPRK 组。FS-LASIK组的366眼根据SCC定位识别时机不同分别为掀瓣前测量组(130眼)、掀瓣后测量组(126眼)和掀瓣后再覆盖测量组(110眼)。测量各组术眼的SCC方向和程度。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SCC定位识别成功率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的SCC度数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SCC定位识别成功率为77.3%。FS-LASIK组和TransPRK组SCC成功率分别为74.9%和 9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71,P<0.001)。右眼SCC成功率为82.4%,左眼为72.2%,两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13,P=0.013)。性别在SCC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掀瓣前测量组、掀瓣后测量组和掀瓣后再覆盖测量组SCC定位识别成功率分别为63.8%、84.1%和77.3%,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7,P<0.001)。所有识别成功患者(317眼)SCC度数为3.0°±2.3°。而性别、眼别在SCC度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和TransPRK组SCC度数分别为3.1°±2.4° 和2.2°±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07)。掀瓣前测量组、掀瓣后测量组和掀瓣后再覆盖测量组SCC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2°的占59.3%,>4°的占28.7%,>6°的占9.2%。结论:在FS-LASIK术中,掀开角膜瓣后进行SCC定位识别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