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背景 青光眼可以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据报道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其是否对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有保护作用尚少见报道. 目的 观察CNTF对大鼠急性高眼压眼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Wistar大鼠双眼采用眼前房平衡盐液加压灌注法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造模前2d左眼玻璃体内注入0.5μg CNTF 5μl,右眼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磷酸钠溶液5μl,另取3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造模后1、3、7、14 d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并摘除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学切片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光学显微镜下计数RGCs数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RGCs层谷氨酸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排列整齐,细胞边界清晰;模型对照组大鼠RGCs细胞膜、细胞核均发现异常改变,有细胞空泡样变;CNTF治疗组大鼠造模后变性的RGCs数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3、7、14 d CNTF治疗组RGCs数目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造模后3~7d,CNTF治疗组RGCs层谷氨酸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50±1.04)个/3个高倍视野和(6.00±1.41) 个/3个高倍视野,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9.00±2.91)个/3个高倍视野和(10.83±1.94)个/3个高倍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造模后1d和14 d两组间谷氨酸阳性细胞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8、0.180).结论 CNTF能够下调急性高眼压眼谷氨酸在RGCs中的表达,从而对RGCs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游晓东  武劲圆 《全科护理》2013,11(8):722-723
分析老年人发生功能性便秘的原因,老年人各种生理机能衰退、患有一些疾病、长期卧床、生理缺陷和饮食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从心理支持、合理膳食、腹部按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方面给予护理。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大鼠急性高眼压视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平衡盐液前房加压灌注制成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造模前2 d玻璃体内注入CNTF,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造模后不同时期观察视神经轴突面积占视神经横截面积百分比。结果CNTF治疗组较对照组视神经轴突面积占视神经横截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CNTF能对急性高眼压视神经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武劲圆  游国栋  孙丰源  唐东润 《广东医学》2012,33(12):1803-1805
目的 观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眼底图像中视网膜血管的分割结果,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55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眼底图像,35 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眼底图像作正常对照,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其眼底图像中的视网膜血管进行分割与提取,分析眼底病理变化的特征参数.结果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正常和病变眼底图像中视网膜血管的分割均较完整,与眼底图像比较,处理后的视网膜血管更清晰、精确,能恰当地描述眼底视网膜血管的特征现象.结论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高血压患者眼底图像中视网膜血管的分割效果良好,有助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无损诊断与健康普查.  相似文献   
8.
9.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而引起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的一类眼病,目前是全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除了高眼压外还有很多因素,包括缺血、兴奋性毒素、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过氧化物酶损伤及其他尚未定的因素。这些不同的有害因素,可能通过共同的最后途径,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其轴突的损害。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联合药物控制眼压,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对降眼压均有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VR)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过程中对视网膜外层结构完整性的恢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观察我院24例(28眼)已确诊DME患者,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平均随访时间(8.21±1.56)个月。详细记录所有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SD-OCT仪分析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黄斑区特征,包括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视网膜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及光感受器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完整性的变化。结果 28眼基线平均logMAR视力为1.38±0.21,首次注射后6个月的平均logMAR视力为0.39±0.08,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平均CMT为(416.36±23.10) μm,首次注射后6个月的平均CMT为(231.15±38.26) μ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M完全缺失率由术前78.6%降至首次注射后6个月的10.7%;EZ带完全缺失率由术前71.4%降至首次注射后6个月的14.3%。术后6个月,BCVA与CMT(r=0.356,P<0.01)、ELM(r=0.589,P<0.01)及EZ(r=0.626,P<0.01)有强相关性。结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治疗DME患者可恢复视网膜外层结构(ELM、EZ)完整性,从而提高视力;ELM恢复完整性早于EZ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