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889例(143889只右眼)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资料。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等眼球参数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获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各医院将资料整理分析后提交给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总体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等分析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在不同性别、年龄、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中的分布差异。结果143889例患者中女性84319例,男性59570例;年龄为72(65~78)岁;角膜散光度数为0.84(0.51~1.33)D,散光度数≥0.75 D者80895例(56.22%),散光度数≥1.00 D者57304例(39.83%)。女性角膜散光度数为0.87(0.53~1.37)D,男性为0.82(0.50~1.29)D(U=-14.891);女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3.26%(28046/84319),逆规散光比例为49.08%(41385/84319);男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4.26%(20408/59570),逆规散光比例为46.91%(27945/59570)(χ2=70.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度数先由0.94(0.57~1.48)D减少至0.75(0.46~1.18)D,后又增大至1.19(0.74~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63.438,P<0.05),变化的转折在61~7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顺规散光比例减小[由77.50%(396/511)减少至12.50%(3/24)],逆规散光比例增大[由11.15%(57/511)增大至79.07%(34/43)],斜向散光比例变化不大[17.02%(16/94)至19.92%(245/123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4.496,P<0.05)。前房越浅,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2(0.51~1.31)D增大至1.05(0.61~1.56)D;逆规散光比例越大,由47.32%(60207/127227)增大至51.69%(184/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09.961,χ2=120.995;均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越大,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0(0.49~1.33)D增大至0.95(0.58~1.53)D;逆规散光比例越小,由52.84%(4963/9392)减小至39.97%(9023/22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08.562,χ2=752.147;均P<0.05)。不同眼轴长度相比,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散光度数最大,为1.04(0.62~1.65)D;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为49.00%(10964/22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071.198,χ2=131.130;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以逆规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散光度数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65岁为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变化的转折点。前房越浅,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以及逆规散光比例越大。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逆规散光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 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01例, 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 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 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远视19例, <12岁组以远视为主,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 岁有71例,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 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 △,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 △,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 度(t=2.82, 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 △,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 △,戴镜看远 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 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 数24.8%,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 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 短术,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 △。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 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 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 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 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