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畅  胡毅倩  徐承慧  祝肇荣 《眼科研究》2007,25(10):778-781
目的研究Moorfields回归分析(MRA)及多变量区别分析(MDA)的2个指标FSM和RB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能力,及MRA在视盘整体和视盘分区间的差异。方法对23例正常人(26眼)、26例可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2眼)和21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1眼)进行HRT-Ⅱ和OCTOPUS视野计G2-TOP程序两项检查。结果视盘整体MRA、FSM、RB与视野缺损指数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0.565、-0.716(P<0.01),且3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视盘面积增大,MRA、FSM和RB特异性均下降。可疑组中视盘分区MRA与视野检查一致率均高于整体,一致率最高分区为颞下(78.13%)。各分区中MRA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分区为颞上和颞下。结论MRA和MD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能力较强,且与视野检查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应用于大视盘分析时须谨慎下结论。  相似文献   
2.
眼B超诊断早期视网膜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眼B超技术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期间采用全方位纵向扫描B超探查首诊发现的可疑视网膜干性裂孔68只眼,经三面镜散瞳眼底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分析B超判断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正确性,及其图像特征.确诊为裂孔者行激光封孔术,术后一月随访裂孔封闭情况.结果 B超可疑视网膜裂孔 68只眼中,经眼底检查确诊视网膜裂孔44只眼,阳性率66%.其中有突发性视糊、闪光主诉者24只眼(55%),近视屈光度≥-6D者14只眼(32%).裂孔均为马蹄形,大多位于赤道部之前(63只眼,占93%),颞上象限多见(23只眼,占50%).B超表现为周边部球壁前中粗短弧形或短带状回声,带宽类似视网膜厚度或略粗,游离端多见玻璃体后脱离的细带状回声与之牵引.非裂孔24只眼(35%),病变处可见积血机化、变性区或玻璃体混浊黏连.所有裂孔均即刻行激光封孔术,2例因裂孔过于周边和视网膜下积液转行巩膜冷冻外加压手术.术后一月复查,所有术眼裂孔封闭良好,视网膜平伏.结论 全方位纵向扫描眼B超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对其及时激光治疗和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快速静态阈值测定法,趋势导向视野检测法(TOP)与动态平衡视野测定法(DYNAMIC)临床应用特点及价值. 方法应用OCTOPUS 101视野计对61例患者进行TOP与DYNAMIC程序视野测定. 结果TOP程序平均用时2.71min,DYNAMIC程序7.20min.二者测得平均缺损、假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缺损方差、假阴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测得结果有可比性. 结论TOP与DYNAMIC均为有效短时程视野程序.前者适用于各种病情总体阈值测试,后者倾向于局灶性视野改变的测定与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快速静态阈值测定法,趋势导向视野检测法(TOP)与动态平衡视野测定法(DYNAMIC)临床应用特点及价值。方法:应用OCTOPUS 101视野计对61例患者进行TOP与DYNAMIC程度视野测定。结果:TOP程序平均用时2.71min,DYNAMIC程序7.20min。二者测得平均缺损、假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缺损方差、假阴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测得结果有可比性。结论:TOP与DYNAMIC均为有效短时程视野程序。前者适用于各种病情总体阈值测试,后者倾向于局灶性视野改变的测定与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Octopus101视野计检测的可信度分析,探讨影响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因素。方法 采用Octopus101视野计对门诊129例被检者(244眼)进行视野检查,分析被检者视野缺损程度与假反应率的关系。结果Octopus101视野计检测视野结果的假反应率(RF值)≤15%有172眼(70%);>15%有72眼(30%),其中仅有假阳性反应23眼,包括正常视野19眼(83%),仅有假阴性反应29眼,包括严重视野缺损22眼(76%)。不同视野缺损程度的被检者其假阳性、假阴性反应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RF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Octopus101视野计视野结果的可信度。RF值>15%者假阳性反应率高与被检者年龄小有关;而假阴性反应率高与被检者视野严重缺损和年龄大有关。因此,检查中应尽可能避免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评价RF值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角膜是眼球最重要的屈光间质,它的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3/4左右。[1]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臻于完善,手术医师对控制因角膜表面性状改变导致的屈光状态异常日益重视。为了获得理想的术后视力,全面准确地了解术前以及术后角膜的屈光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临床常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和自动屈光计来了解角膜屈光状态,本研究通过对应用两种仪器所测角膜屈光状态的结果进行比较,阐述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选取1998年9月至199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患者,共130只眼。病例男55人,女65人,年龄10~80岁,其中67只眼是白内障…  相似文献   
7.
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及视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早于视野的改变,有效检测这些形态学改变对早期诊断与治疗青光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彩色眼底立体照相以及激光扫描偏振仪这几种常用视盘形态学诊断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B型超声特征。方法 对14例(17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明确诊断的湿性(AMD)的患者行A、B型超声检查。结果 B型超声检查17眼都发现黄斑区视网膜的粗糙、增厚、隆起的影像性特征;5例形成视网膜下不均质间隙。FFA显示不同程度的黄斑区纤维新生血管膜和与其相伴的神经或色素上皮层的脱离。结论 B型超声检查湿性AMD患者中的共有影像特征:后极部视网膜粗糙、增厚或出现视网膜下间隙,可在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中作为诊断湿性AMD的辅助性依据,尤其在怀疑具有视网膜后极部病变的白内障患者的术前检查中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前黄斑视野检查对黄斑病变和进行视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41例白内障患眼手术前后行M2程序和自定义低视力黄斑程序(CLVC)视野检查。结果 晶状体混浊所致平均视野缺损(MD)为10.95dB。黄斑病变眼术前视野多见严重的视敏度普遍下降,或中央深度缺损(CDD)。以MD≥20dB或CDD为标准检出黄斑病变的敏感度为93%,特异性为65%。与网测相比,CLvC检查的平均阈值敏感度与术后矫正视力存在更好对应关系。结论 白内障术前M2程序视野检查有助于发现黄斑病变,CLVC程序能更好地反映潜在的中心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老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分析和中央角膜测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利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计对较大样本中老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和角膜中央厚度进行分析,获得其结构参数的生理正常值范围。方法对670例中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内皮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6例采用Topcon内皮计,464例采用Humphrey内皮计。相关结构参数包括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最大和最小面积,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统计资料平均年龄(69±9)岁(41~94岁)。Topcon内皮计和Humphrey内皮计单纯白内障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683±417)个/mm2和(2696±404)个/mm2,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60岁上下出现较显著性差异。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381±65)μm2和(381±75)μm2。Topcon内皮计测得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0.541±0.037)mm。Humphrey内皮计测得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为(53±10)%。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65例,其平均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单纯白内障患者(p<0.01),平均细胞面积显著增大(p<0.01)。结论中老年人眼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大小仍随年龄变化而改变,60岁上下出现较显著性差异。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角膜内皮参数正常值有助于为各类眼病治疗或内眼手术提供安全保障。Topcon内皮计和Humphrey内皮计的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