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对人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方法 观察 5 2例 (98眼 )LASEK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 ,UCVA)、屈光等效球镜度 (spericalequivalent,SE)、最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 ,BC VA) ,并采集 6 .5mm瞳孔直径时术前及术后眼部的波前像差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前平均BVAC为5 .0 7± 0 .4 2 ;术后 10dUCVA为 4 .93± 0 .15 ,BCVA为 5 .0 2±0 .0 9;术后 1个月平均UCVA为 4 .95± 0 .11,BCVA为5 0 4± 0 .0 4 ;视力在术后有逐渐好转趋势 ,术后 10dSE为轻度远视或正视状态 ,随时间延长向近视方向漂移。术后高阶像差增大为术前 1.5倍以上 ,术后 10d时为术前的 2倍 ,高度近视组以 5阶二次彗差为最 (P <0 .0 5 ) ,中低度近视组以 6阶二次球差为最 (P <0 0 1)。术后 1个月时高阶像差比术后10d减小 (P <0 .0 5 ) ,但不能恢复术前水平。总像差术后较术前减小。 2组患者 ,术前像差比较除 5阶二次彗差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术后高阶像差的差异均出现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LASEK术后高阶像差比术前明显增大 ,以5阶二次彗差和 6阶二次球差为最 ;随时间的推移像差有所减小 ,但不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干眼发病率较高,干眼患者泪膜不稳定可严重影响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以往泪膜和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影响了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预期.采用客观定量的泪膜稳定性和视觉质量检测方法,术前及时改善早期干眼患者的泪膜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FS-LASIK手术前后术眼泪膜质量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8-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纳入符合常规手术适应证、术前矫正视力≥5.0的近视患者120例120眼,术前客观散射指数(OSI)值均<1.2.按照《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中关于轻度干眼的诊断标准和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干眼组71眼和非干眼组49眼,2个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匹配.非干眼组术眼接受FS-LASIK,轻度干眼组使用质量分数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1个月后接受FS-LASIK.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评价术眼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采用OQASTM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定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OSI. 结果 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的安全指数分别为1.05±0.11和1.03 ±0.09,有效指数分别为1.02±0.14和1.01±0.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1、0.147,均P>0.05);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术后1个月和3个月BUT较术前均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轻度干眼组术眼术后3个月BUT值明显低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和6个月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平均OSI值较术前明显增加,同时间点轻度干眼组术眼平均OSI值明显高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后1、3和6个月术眼MTF cut off值均明显低于各自的术前值,术后6个月轻度干眼组术眼MTF cut off值明显低于非干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非干眼组和轻度干眼组术眼BUT、平均OSI值和MTF cut off值均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FS-LASIK术后可获得较好的客观视觉质量,术前泪膜稳定性与术后客观视觉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干眼患者的泪膜不稳定对人眼的多个视觉质量指标造成影响;OQAS-Ⅱ系统可早期发现和随访监测干眼的泪膜变化,有助于屈光不正患者手术适应证筛选和对术眼术后视觉质量进行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的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方法:本研究包括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糖尿病患者78例(116眼),非糖尿病患者69例(116眼),所有患者术前采用OrbscanⅡ和Tomey Al-3000型A超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Topcon Sp2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计进行角膜中央部位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d所有患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87眼角膜透明进行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进行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和角膜中央内皮细胞的计数。结果:OrbscanⅡ和A超法测量都表明两组患者的术前角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糖尿病组的角膜厚度已经和术前相近,和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组和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非糖尿病组和术前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前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d角膜透明的糖尿病组(34眼)和非糖尿病组(54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眼在白内障手术后表现出更重的内皮细胞损害及术后角膜水肿的恢复延迟,术后第1天的角膜厚度的测量可以作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情况的评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前前房空间状态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例(2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以OrbscanⅡ测定前房容积、前房深度,使用A超测定眼轴长度,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使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中部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化。结果术前的平均前房容积为(158.66±29.14)mm3,前房深度为(2.69±0.41)mm。眼轴长度为(23.79±2.43)mm。术后1周平均中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31.27%±16.11%;术前的前房容积与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呈显著负相关(r=-0.726,P<0.001),前房深度与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亦呈显著负相关(r=-0.764,P<0.001);术前的眼轴长度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r=-0.123,P=0.606)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损伤术眼的角膜内皮细胞,术前前房空间状态的测定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前后患者术眼散光度及OrbscanⅡ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及角膜最陡经线屈光力的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23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g/LMMC者11例13眼为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10眼为B组,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mo分别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术前术后角膜前表面Diff值,角膜后表面Diff值,术前最陡经线上屈光度及术前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术后1wk,1mo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最陡经线上屈光度、散光度比术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相比,术后1wk,1mo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术前最陡经线上屈光度及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A组均比B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术后1wk,1mo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手术治疗,可以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牵拉及压迫作用,降低散光,提高视力,手术中使用0.2g/LMMC简便可行,既可降低复发率,又能减轻术眼的角膜散光度,促进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