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进展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ggressive posteri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AP-ROP)是一种少见且进展很快的严重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不遵循1~3期的经典病程,而迅速进展为5期病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有激光光凝、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玻璃体切除术。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对AP-ROP的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中国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疾病相关候选基因筛查,并研究其相关表型。方法抽取该家系患者及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出先证者的致病突变,再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以及家系内的共分离检验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筛查发现先证者EPHA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突变(c.2826-9G>A,IN 16,Het)。通过家系验证,确定该家系所有患者在EPHA2基因16号内含子区均有1个剪接突变c.2826-9G>A。结论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EPHA2,突变为c.2826-9G>A,该突变可造成晶状体的先天性异常,可确定为该后极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白内障是全世界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30%的患者有遗传因素,目前常见的3种孟德尔遗传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均见于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其中X连锁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不仅合并青光眼、眼球震颤、小眼球等眼部疾病,还常合并肾、脑、软骨等全身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本文对X连锁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基因学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比较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与健康者黄斑中心凹下不同脉络膜分层厚度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7-12/2019-05在我院确诊的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GO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各31例62眼(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球突出度、EDI-OCT等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血管层厚度(MCVT)的差异。

结果: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BCVA、眼轴均无明显差异,但GO组受检者眼压(17.22±2.67mmHg)、眼球突出度(15.44±0.92mm)、SFCT(315.79±14.99μm)、LCVT(234.66±14.90μ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1.54mmHg、12.90±1.00mm、239.00±12.67μm、159.16±13.30μm)(均P<0.05),而两组受检者MCVT无差异(81.13±7.46μm vs 80.13±7.63μm,P>0.05)。

结论: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患者SFCT、LCVT增厚,MCVT无明显变化,提示应用EDI-OCT测量SFCT和LCVT对于评估早期活动性Graves眼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南京市城镇职工实施单病种限额与同病种未实施限额两种付费方式的2015年12月-2016年5月1 15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病种限额患者的住院总费用、药费、手术麻醉费、治疗费均低于未实施限额的患者,并显著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对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起到明显影响.由此可见,单病种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5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34例61眼,应用OCTA对受检眼黄斑不同区域,包括距黄斑中心凹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层、>3~6 mm的外层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ascular length density,VLD)、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VPD)进行检测,并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比较各区域的VD差异,并分析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与VD、FAZ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CTA检查结果显示,中心区、内层、外层VLD分别为(8.09±3.88)mm·mm-2、(16.51±3.30)mm·mm-2、(17.55±2.21)mm·mm-2,PD分别为0.176±0.087、0.393±0.080、0.428±0.057。三个区域间VLD、VP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与各区域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区整体及内层、外层的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中心区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屈光度与黄斑区各区域的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年龄与FAZ面积、周长均不相关(均为P>0.05),与FAZ充实度轻度负相关(r=-0.270,P=0.035);眼轴长度、屈光度与FAZ各参数均不相关(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各区浅层视网膜VD随年龄、眼轴长度的增加而下降,而FAZ各参数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